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12
作者
陈乔见 [1 ,2 ]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2]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关键词
孟子; 羞恶; 义; 正当; 道义论;
D O I
10.13471/j.cnki.jsysusse.2016.02.015
中图分类号
B82-0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孟子"义"论的独特之处是把它与羞恶联系在一起,认为"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以往的诠释把踰羞恶(义)纳入恻隐(仁)之中,忽略了羞恶和义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内涵。通过在面对"嗟来之食"和"穿踰为盗"等事件时的心理感受以及"心有所同然"的设准,孟子显示和阐明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盖在孟子看来,情感的赞许或谴责(羞恶之心偏在谴责),这是道德区别和道德判断的根源,亦即社会上形成义与不义之普遍原则的基础。就此而言,孟子似乎表达了类似休谟的观点。孟子认为坚守羞恶之心之不喜为的底线,进而扩充羞恶之心于事事物物上,无为其所不为,则无所往而不为义。孟子经常把羞恶和义的讨论与食物、财物、职位、富贵等益品的取与以及出仕之道联系在一起,其义论蕴含有正当和权利的观念,以及非常鲜明的道义论的道德立场。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4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仁义之间 [J].
陈少明 .
哲学研究, 2012, (11) :32-40+128
[3]  
四书章句集注.[M].(宋) 朱熹; 撰.中华书局.2010,
[4]  
庞朴文集.[M].刘贻群编;庞朴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  
道德原则研究.[M].(英)休谟(DavidHume)著;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
[6]  
王阳明全集.[M].(明)王守仁著;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  
礼记集解.[M].(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
[8]  
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
[9]  
二程集.[M].(宋)程颢;(宋)程颐 著;王孝鱼 点校.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