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之间

被引:23
作者
陈少明
机构
[1] 中山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孟子; 梁惠王; 羞恶之心; 仁义; 不忍人之心; 以羊易牛; 齐宣王; 性善说; 人性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222 [儒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仁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但"仁义"不只是仁与义的相加,而是观念史上一个更新换代的新版本。独立论仁,荣誉当归孔子;但"仁义"连体,贡献则推孟子。朱熹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朱熹,1984年,第199页)不是孔子没讲过"义",而是《论语》中"义"不仅单独使用,且意思相对单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或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宪问》),又"见得思义"(《子张》)之类,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0+128 +1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心的秩序.[M].倪梁康;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  
庞朴文集.[M].刘贻群编;庞朴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  
正义的两面.[M].慈继伟著;.三联书店.2001,
[4]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德) 叔本华 (Schopenhauer;A.) ; 著.商务印书馆.1996,
[5]  
朱子语类.[M].(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
[6]   想象的逻辑:来自中国哲学的经典例证 [J].
陈少明 .
哲学动态, 2012, (03) :58-64
[7]   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 [J].
陈少明 .
哲学研究, 2006, (12) :100-1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