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别早白垩纪花岗岩类的Sm-Nd和锆石Hf同位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51
作者
续海金 [1 ,2 ,3 ]
叶凯 [3 ]
马昌前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早白垩纪; 花岗岩类; 锆石Hf同位素; 地壳结构; 大别造山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大别造山带产出两期早白垩纪造山后花岗岩类:早期(≈132Ma)变形的角闪石英二长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具高钾的类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增厚地壳(>50km)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晚期(≈128Ma)未变形的花岗岩包括细粒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斑)岩,属于正常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系列岩石,它们形成于相对薄的地壳(<35km)的下地壳部分熔融。早期变形的花岗岩类中,角闪石英二长岩的(87Sr/86Sr)i=0.7066~0.7076,εNd(t)=-20.3~-27.8,类似于扬子下地壳基性麻粒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其中白垩纪岩浆锆石(≈132Ma)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29.30.5和303065Ma;我们认为角闪石英二长岩源于锆石Hf模式年龄约3.0Ga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早期斑状二长花岗岩的(87Sr/86Sr)i=0.7078~0.7083,εNd(t)=-15.8~-20.0,类似于北大别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其白垩纪岩浆锆石(≈132Ma)的εHf(t)和tDM2分别为-24.80.5和274434Ma。我们认为宽状二长花岗岩源于约2.7Ga的中酸性下地壳部分熔融。晚期未变形的花岗岩的(87Sr/86Sr)i=0.7069~0.7105,εNd(t)=-16.4~-22.1,类似于北大别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其白垩纪岩浆锆石(≈128Ma)的εHf(t)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5.2~7.4),主要峰值为-22.5±0.5,次要峰值为-16.3±0.7,并有少量正的εHf(t)值5.8~7.4,与εHf(t)值对应的tDM2分别为2600±40Ma、2211±68Ma和743±130Ma。我们认为晚期未变形的花岗岩源于锆石Hf模式年龄约2.6~2.2Ga的中酸性下地壳部分熔融,源区夹杂新元古代新生的陆壳。在大别造山带垮塌之前(>132Ma),增厚地壳(>50km)的下地壳存在双层结构:锆石Hf模式年龄约为3.0Ga的基性下地壳基底和约2.7Ga的中酸性(英云闪长质-花岗质)上部下地壳.在大别造山带伸展垮塌的晚期阶段(≈128Ma),减薄的下地壳(<35km)主要为锆石Hf模式年龄约2.6~2.2Ga的中酸性(英云闪长质-花岗质)岩石,并夹杂少量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形成的新生陆壳。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10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北大别片麻岩的多阶段演化: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J].
谢智 ;
高天山 ;
陈江峰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16) :1653-1659
[2]   大别山北部黄土岭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氧同位素组成:古老的原岩和多阶段历史 [J].
夏群科 ;
郑永飞 ;
葛宁洁 ;
Etienne DELOULE .
岩石学报, 2003, (03) :506-512
[3]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
[4]   北大别东部白垩纪埃达克质火山岩及其锆石U-Pb年代学 [J].
薛怀民 ;
董树文 ;
刘晓春 .
地球化学, 2002, (05) :455-463
[5]   北大别黄土岭麻粒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定年 [J].
吴元保 ;
陈道公 ;
夏群科 ;
Etienne DELOULE ;
程昊 .
岩石学报, 2002, (03) :378-382
[6]   大别造山带核部桃园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刘敦一 ;
汤加富 ;
周存亭 ;
高天山 ;
沈荷生 ;
杨淳 .
地质学报, 2002, (02) :217-221
[7]   北大别灰色片麻岩原岩性质的探讨:Sm-Nd同位素年龄及同位素成分特点 [J].
郑祥身 ;
金成伟 ;
翟明国 ;
石永红 .
岩石学报, 2000, (02) :194-198
[8]  
Early cretaceous granitoi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collapse of the Dabie orogen, eastern China: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geochemistry[J] . Haijin Xu,Changqian Ma,Kai Ye.Chemical Geology . 2007 (3)
[9]  
Petrogenesis of Cretaceous adakitic and shoshonitic igneous rocks in the Luzong area, Anhui Province (ea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geodynamics and Cu–Au mineralization[J] . Qiang Wang,Derek A. Wyman,Ji-Feng Xu,Zhen-Hua Zhao,Ping Jian,Xiao-Lin Xiong,Zhi-Wei Bao,Chao-Feng Li,Zheng-Hua Bai.LITHOS . 2006 (3)
[10]   Mineral isotope evidence for the contemporaneous process of Mesozoic granite emplacement and gneiss metamorphism in the Dabie orogen [J].
Xie, Zhi ;
Zheng, Yong-Fei ;
Zhao, Zi-Fu ;
Wu, Yuan-Bao ;
Wang, Zhengrong ;
Chen, Jiangfeng ;
Liu, Xiaoming ;
Wu, Fu-Yuan .
CHEMICAL GEOLOGY, 2006, 231 (03) :2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