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水环境阈值耦合下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

被引:13
作者
苏贤保 [1 ,2 ]
李勋贵 [1 ,2 ]
赵军峰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干旱区与沙漠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水资源; 水环境; 相对水资源承载力; 开发潜力; 甘肃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针对目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研究重点考虑不足,研究方法存在误差等问题,以甘肃省17个流域为评价单元,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阈值入手,提出新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来量化研究区2015年、2020年、2030年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用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方法较现有的相对水资源承载力方法更符合实际;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呈超载状态,超载的流域集中在西北,不超载的流域集中在东南,承载力、承载规模和开发潜力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综合来看,河西内陆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不具备开发潜力,黄河干流区间和泾河流域开发潜力较小,嘉陵江、渭河、洮河、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最大,其他流域开发潜力居中;水资源对水资源系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较水环境更强;对比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资源系统开发潜力与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发现三者的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这一现象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系统承载力计算,以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016 / 102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基于综合权重法的西北典型区域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 [J].
苏贤保 ;
李勋贵 ;
刘巨峰 ;
曾发琛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 (03) :112-118
[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 [J].
左其亭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7, 37 (03) :1-6+54
[3]   可利用水资源量正逆向联合计算方法 [J].
周琦 ;
池飞 ;
逄勇 ;
周志勇 .
水资源保护, 2016, 32 (05) :42-46+52
[4]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n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Decreasing Runoff in Weihe River Basin, China[J]. HUANG Shengzhi,HUANG Qiang,CHEN Yutong.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05)
[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J].
党丽娟 ;
徐勇 .
水土保持研究, 2015, 22 (03) :341-348
[6]   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 [J].
黄维东 ;
牛最荣 ;
马正耀 ;
李计生 ;
王毓森 .
冰川冻土, 2013, 35 (06) :1573-1581
[7]  
Multi-dimensional overall regulatory modes and threshold values for water cycle of the Haihe River Basin[J]. GAN Hong,WANG Lin,CAO YinBai,YOU JinJun,GAN ZhiGuo,QIN ChangHai,HE Shan,XU Ka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27)
[8]   基于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的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J].
李新 ;
石建屏 ;
曹洪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6) :1338-1344
[9]   甘肃省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J].
黄维东 ;
牛最荣 ;
赵治文 .
水文, 2010, 30 (02) :33-35
[10]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Tarim River Basin,Xinjiang,China[J]. MENG Lihong1,2,CHEN Yaning1,LI Weihong1,ZHAO Ruifeng1,2 (1.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y and Desert Environment,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Urumqi 830011,China;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