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被引:52
作者
党丽娟 [1 ,2 ]
徐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概念; 指标体系; 研究方法; 评述;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5.03.062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水资源是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程、方法及应用成果的梳理总结,有益于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该文在划分国内外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程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等进展进行了总结评述。研究认为:(1)水资源承载力内容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开发规模、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规模以及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规模等方面;(2)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应以数量多占优,关键在于建立水资源系统与被承载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即成为联接被承载对象(人口、经济、生态)结构、规模及未来发展变化的桥梁,实现各个指标能够清晰解释承载力所刻画的内容及特征;(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可概括为现状评价方法和情景预测方法,分别对应水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规模。基于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如何量化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成为研究难点。该研究认为以最小用水单元为主线,通过每个用水单元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联接关系,构建用水指标体系,从而确定水资源承载的各个系统发展潜力和规模,可为区域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7 条
[1]   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J].
党丽娟 ;
徐勇 ;
王志强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4, (03) :90-97+321
[2]   2001-2010年洞庭湖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 [J].
熊建新 ;
陈端吕 ;
彭保发 ;
董明辉 ;
王亚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3) :356-363
[3]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J].
刘佳骏 ;
董锁成 ;
李泽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02) :258-269
[4]   基于粗糙集和集对分析的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J].
丁爱中 ;
陈德胜 ;
潘成忠 ;
许新宜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8 (03) :71-75
[5]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讨 [J].
段春青 ;
刘昌明 ;
陈晓楠 ;
柳文华 ;
郑红星 .
地理学报, 2010, 65 (01) :82-90
[6]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研究 [J].
董益华 ;
王延辉 ;
李跃鹏 .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7, (03) :41-43
[7]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07, (04) :339-350
[8]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J].
张永勇 ;
夏军 ;
王中根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2) :126-132
[9]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J].
刘树锋 ;
陈俊合 .
资源科学, 2007, (01) :99-105
[10]   资源环境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 [J].
张威 ;
郭善莉 ;
穆克华 ;
李川川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6) :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