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人口承载规模研究

被引:16
作者
党丽娟 [1 ,2 ]
徐勇 [1 ]
王志强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人口规模; 榆林市;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4.03.018
中图分类号
TV213.4 [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引用
收藏
页码:90 / 97+321 +3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J].
杨银峰 ;
石培基 .
经济地理, 2011, 31 (01) :66-71
[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J].
高晓路 ;
陈田 ;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64-176
[3]   双要素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模型及其应用 [J].
赵建世 ;
王忠静 ;
甘泓 ;
李海红 .
水力发电学报, 2009, 28 (03) :176-180
[4]   资源环境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 [J].
张威 ;
郭善莉 ;
穆克华 ;
李川川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6) :255-259
[5]   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 [J].
夏军 ;
朱一中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3) :262-269
[6]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惠泱河 ;
蒋晓辉 ;
黄强 ;
薛小杰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1) :30-34
[7]   中国区域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 [J].
汪党献 ;
王浩 ;
马静 .
水利学报, 2000, (11) :21-26+33
[8]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水问题初步分析 [J].
徐学选 ;
蒋定生 ;
高鹏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70-72+123
[9]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J].
李丽娟 ;
dls.iog.ac.cn ;
郭怀成 ;
ces.pku.edu.cn ;
陈冰 ;
ces.pku.edu.cn ;
孙海林 ;
ces.pku.edu.cn .
环境科学, 2000, (02) :20-23+11
[10]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王浩等,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