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被引:40
作者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灾后重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人口容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2 [人口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64 / 17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基础性作用 [J].
樊杰 ;
陶岸君 ;
陈田 ;
张文忠 ;
高晓路 ;
徐勇 ;
王传胜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05) :387-392
[2]   人口承载力指标系的建立及量化 [J].
蔡莉 ;
穆光宗 .
人口学刊, 2008, (05) :18-24
[3]   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J].
哈斯巴根 ;
李百岁 ;
宝音 ;
乌敦 .
地理科学, 2008, (02) :189-194
[4]   区域承载力的研究进展 [J].
朱燕玲 ;
赵永志 ;
陈鑫 .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7) :68-68
[5]   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定量研究 [J].
陈正 .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06) :39-43
[6]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J].
刘钦普 ;
林振山 ;
冯年华 .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4) :114-118
[7]   四川省耕地地力生产潜力及承载力研究 [J].
何毓蓉 ;
周红艺 ;
张保华 ;
宫阿都 .
地理科学, 2004, (01) :20-25
[8]   状态空间衡量区域承载状况初探——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J].
余丹林 ;
毛汉英 ;
高群 .
地理研究, 2003, (02) :201-210
[9]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
[10]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J].
杨开忠 ;
杨咏 ;
陈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63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