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

被引:29
作者
谢世友
袁道先
王建力
况明生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三峡地区; 夷平面; 剥夷面; 形成年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5 [岩溶(喀斯特)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通过野外路线考察,典型地区填图,地质、地形图判读,航片、卫片验证、核对及前人资料分析和年代学方法,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现代河谷之上存在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夷面。高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700~2000m,完成于老第三纪末;低夷平面分布高度为海拔1200~1500m,完成于上新世末;剥夷面分布高度海拔为800~1200m,形成年代为3.4~1.8M a B.P.。高夷平面在地貌上表现为宽浅的坳谷洼地与低矮的缓丘相结合,呈现一派波状起伏的老年期地貌景观;低夷平面多表现为高大的岩溶丘陵与大型洼地相组合的岩溶台面,洼地两侧多有水平溶洞发育;剥夷面可以岩溶盆地、山间盆地、岩溶台面、河谷盆地、岩溶洼地及河流宽谷等多种地貌形式存在,没有大范围可比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 [J].
张峰 ;
林文祝 ;
周继颐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23) :2554-2556
[2]   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 [J].
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石伯勋 .
地球科学, 1995, (04) :439-444
[3]   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J].
沈继方 ;
王增银 ;
王良忱 ;
徐瑞春 ;
徐胜友 .
中国岩溶, 1993, (01) :4-13
[4]   中国最早人类化石地层年龄的测定——巫山下更新统磁性地层学研究 [J].
刘椿 ;
金增信 ;
朱日祥 ;
杨洪 .
第四纪研究, 1991, (03) :221-228
[5]   长江三峡夷平面上发现古河成砾石 [J].
杨联康 .
地理学报, 1991, (03) :373-374
[6]   四川盆地褶皱形成时间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J].
甘昭国 ;
梁恩宇 .
天然气工业, 1988, (04) :1-6+5
[7]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J].
杨达源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 (03) :466-474
[8]   鄂西高原地文期辨析 [J].
丁锦惠 .
中国岩溶, 1987, (03) :81-88
[9]   江汉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与古气候分期 [J].
康悦林 .
湖北地质, 1987, (01) :1-10
[10]   新观点下的夷平面——梯级山地——单斜地 [J].
J.F.盖勒特 ;
黄秉维 ;
叶汇 ;
高泳源 .
地理学报, 1960, (02) :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