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分布及油气地质基础问题

被引:105
作者
马永生 [1 ]
何登发 [2 ]
蔡勋育 [1 ]
刘波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
[2]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3]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海相碳酸盐岩; 储集层; 油气潜力; 油气发现;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45 [];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在陆上与海域广泛分布,尤以陆上最具特色。中国大陆由小克拉通地块、微地块及其间的造山带镶嵌构成,发育于这些克拉通上的海相古生代盆地规模小、盆内分异明显、盆缘改造强烈,受中新生代巨厚沉积物覆盖,海相碳酸盐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油气成藏与分布复杂。自威远、靖边气田发现以来,尤其是近年塔河、普光、元坝、安岳等大型油气田发现以来,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逐渐明朗。长期的勘探实践发现了海相碳酸盐岩发育礁滩体、白云岩、岩溶缝洞体、裂缝带等四类储集体,它们受沉积、成岩与构造演化的共同制约;礁/滩储层、斜坡区岩溶、风化壳岩溶、裂缝带均可大规模成藏。目前,海相碳酸盐岩的深化研究与持续勘探面临一系列重大难题。在基础科学层面,古老生物群落、古生态、古气候与古地理特征及其耦合关系,克拉通盆地的成因与构造-沉积分异机制,原始盆地面貌及其演化过程,沉积充填动力学等研究方面亟待加强;在油气勘探应用层面,在岩相古地理重建、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精细刻画与台地内部结构细化、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期叠加改造机理、岩溶储集层成因分类、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层描述和评价技术等研究方面需要不断深入,在源-储配置、油气成藏过程、油气保存与调整再分配,油气富集规律方面需要深入探索。建议整体与动态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成盆-成岩-成储-成藏"的全要素、全过程,厘定古裂陷槽、古台地、古隆起的分布,落实烃源岩、有利储集层(礁滩体、白云岩、顺层与层间岩溶、裂缝带等)的分布及其配置关系,构建符合实际的油气成藏模式,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有利区带预测奠定基础,促进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持续发现。
引用
收藏
页码:1007 / 10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Reservoir-forming by lateral supply of hydrocarbo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Ordovician gas reservoirs under gypsolyte in the Ordos Basin.[J].Yang Hua;Bao Hongping;Ma Zhanrong.Natural Gas Industry B.2014, 1
[2]  
Dolomite: occurrence; evolution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associations.[J].John Warren.Earth Science Reviews.2000, 1
[3]  
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M].李德生.科学出版社.2012,
[4]  
中国南方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图集.[M].马永生等;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
[5]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M].马永生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7,
[6]  
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赵文智等著;.地质出版社.2002,
[7]  
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贾承造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8]  
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M].冯增昭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9]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学.[M].冯增昭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10]  
沉积岩石学.[M].刘宝主编;.地质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