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

被引:28
作者
臧知非 [1 ]
周国林 [2 ]
耿元骊 [3 ]
李华瑞 [4 ]
赵思渊 [5 ]
刘志伟 [6 ]
机构
[1]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2]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3]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4]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5]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6]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关键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 唯物史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1 [土地制度];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深入剖析研究历史上的土地制度,是理解历史、认识历史、阐释历史的基础,更是理解、认识、阐释文化血脉、文明基因、制度体系,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它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秀传统与鲜明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探讨为核心,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成果丰硕,成就巨大,在国际史学界独树一帜,广受关注,允称中国风格、气派与气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出土资料的增加,加之跨学科方法的运用以及视野的拓展等,史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认识愈加细腻与深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怎样在传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作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创新性成就,进而为科学地揭示中国历史发展道路、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历史的深处"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决定了我们"等重要论述,推进历史学方面的学术体系建设,我们认为,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应是一个不可缺席的选项。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约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臧知非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周国林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耿元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华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赵思渊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教授以"唯物史观视阈下的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迁"为题,撰写了本组专题文章。他们在继承、总结、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自战国至明清与土地制度变迁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各篇文章均基于详实的史料,从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形式,户籍赋税、土地政策、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的关系,土地市场的运作实践等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实质、特点与规律,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新成果及趋向,代表了新时代相关研究的水平。这是继史学界"五朵金花"问题讨论之后,又一次集中性地讨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问题。我们期待这组文章能够起一个示范作用,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所助益。当然,虽经外审专家严格审稿与编辑部认真编辑,由于视角与见解的不同,各文稿应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我们期待着学术界同人的批评指正。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203+207 +207-208
页数:53
相关论文
共 114 条
[62]   清代顺治朝土地清丈在徽州的推行 [J].
汪庆元 .
中国史研究, 2007, (03) :145-163
[6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 [J].
姜海波 .
学术月刊, 2007, (07) :33-39
[64]   汉代“名田宅制”与“田宅逾制”论说 [J].
贾丽英 .
史学月刊, 2007, (01) :32-37
[65]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 [J].
杨际平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6, (02) :6-23
[66]   何謂“唐宋變革”? [J].
柳立言 .
中华文史论丛, 2006, (01) :125-171
[67]  
秦制研究.[M].张金光;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8]  
玉海.[M].(宋) 王应麟; 辑.广陵书社.2003,
[69]  
二十世纪唐研究.[M].胡戟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0]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M].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文物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