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区大气细颗粒物粒谱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22
作者
黄祖照 [1 ]
王杰 [2 ]
刘建国 [2 ]
桂华侨 [2 ]
伍德侠 [2 ]
李铁 [3 ]
机构
[1] 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2]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3] 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机电动态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细颗粒物; 粒径谱; 能见度; 黑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08年10~11月,利用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FPM-I型)对广州城区5nm10μm大气细粒子谱进行长期连续在线测量.同时,利用大气能见度仪、黑碳分析仪、气象参数仪获取了观测点的大气能见度、黑碳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信息.颗粒物谱型分析结果表明:整个观测期内,颗粒物数浓度谱、表面积谱及体积谱均呈双峰结构.广州地区核模态(5~20nm)、爱根核模态(20~100nm)和积聚模态(0.1~1μm)粒子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400~4300个/cm3、5000~12300个/cm3和1600~2600个/cm3.晴天和灰霾天气下颗粒物数浓度、黑碳浓度及大气能见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高低受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粒子浓度的影响较小,与积聚模态粒子浓度呈负相关关系;黑碳质量浓度峰值的出现位置与爱根核模态粒子浓度峰值位置相一致,表明爱根核模态粒子对黑碳浓度的贡献不能忽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177 / 11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谭吉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04
[2]  
Global indirect aerosol effects: a review.[J].Lohmann U.;Feichter 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05, 48
[3]   2008年秋季珠江三角洲污染气象分析 [J].
李颖敏 ;
范绍佳 ;
张人文 .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10) :1585-1591
[4]   广州市春季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能见度研究 [J].
张涛 ;
陶俊 ;
王伯光 ;
张仁健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 27 (03) :331-337
[5]   我国113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健康经济学评价 [J].
陈仁杰 ;
陈秉衡 ;
阚海东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3) :410-415
[6]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沈家芬 ;
冯建军 ;
谢利 ;
林燕 ;
莫测辉 .
生态环境, 2007, (04) :1199-1204
[7]   细粒子污染形成灰霾天气导致广州地区能见度下降 [J].
吴兑 ;
邓雪娇 ;
毕雪岩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1) :1-6
[8]   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云造成的严重灰霾天气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潘蔚娟 ;
黄健 .
自然灾害学报, 2006, (06) :77-83
[9]   广州市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粒径分布 [J].
唐小玲 ;
毕新慧 ;
陈颖军 ;
谭吉华 ;
盛国英 ;
傅家谟 .
地球化学, 2005, (05) :508-514
[10]   细颗粒物(PM2.5)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J].
杨轶戬 ;
宋宏 .
卫生毒理学杂志, 2005, (02) :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