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被引:7
作者
叶香 [1 ]
刘梅 [2 ]
姜爱军 [1 ]
张蓬勃 [1 ]
金琼 [1 ]
机构
[1] 南京市气象局
[2] 江苏省气象台
关键词
梅雨; 特征量; 统计分析; 区域增暖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南京整编的1961—2010年梅雨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入梅日、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其相互关系,以及梅雨特征量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1)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年际差异明显,其中仅梅雨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特征量存在年代际差异。(2)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均没有出现显著突变现象,变化都比较连续。(3)近50 a南京地区梅雨各特征量存在多尺度和局地性特征,并且各特征量的显著周期均包含在2~5 a和6~8 a的短周期内。(4)梅雨各特征量中,梅长与出梅日的关系比其与入梅日的关系更密切,梅雨量与梅长的相关程度大于其与入、出梅的相关程度,而梅雨强度和梅雨量变化接近一致。(5)在南京地区显著增暖的背景下,南京地区入梅日为正响应(正相关),而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是负响应(负相关);梅雨各特征量对春季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比其对年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451 / 45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东亚的梅雨期与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J].
陶诗言 ;
赵煜佳 ;
陈晓敏 .
气象学报, 1958, (02) :119-134
[2]   南极涛动年际变化对江淮梅雨的影响及预报意义 [J].
高辉 ;
薛峰 ;
王会军 .
科学通报, 2003, (S2) :87-92
[3]   116a长江中下游梅雨的气候特征 [J].
陈艺敏 ;
钱永甫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4, (01) :65-72
[4]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北极涛动的显著相关 [J].
龚道溢 ;
朱锦红 ;
王绍武 .
科学通报, 2002, (07) :546-549
[5]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 [J].
范可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3) :672-679
[6]   安徽梅雨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J].
刘勇 ;
徐敏 ;
朱红芳 ;
郑启康 .
气象科学, 2004, (04) :488-494
[7]   长江中下游梅汛期强降水过程非均匀特征 [J].
杜银 ;
张耀存 ;
谢志清 ;
杨红梅 .
气象科学, 2007, (02) :133-139
[8]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J].
鲍名 .
大气科学, 2009, (04) :708-718
[9]   江淮区域梅雨的划分指标研究 [J].
梁萍 ;
丁一汇 ;
何金海 ;
陈伯民 ;
雷小途 .
大气科学 , 2010, (02) :418-428
[10]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IPCC.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