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的蒸散量及水分收支差异分析——以通榆为例

被引:4
作者
赵钱飞 [1 ,2 ]
郭维栋 [3 ]
凌肖露 [3 ]
刘野 [3 ]
王国印 [1 ]
解静 [4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台
[3] 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大气科学学院
[4] 河北省唐山市气象台
关键词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2 [蒸发与蒸散];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的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的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的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的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的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的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的农田站面临着更大的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的干旱化趋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的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s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的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的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的压力。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引用
收藏
页码:415 / 42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邵璞 ;
曾晓东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2, 17 (01) :103-111
[2]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Imbalance of Water Budget over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 张强,王胜,问晓梅,李宏宇.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11(06)
[3]   陆面蒸散量观测方法比较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张强 ;
张之贤 ;
问晓梅 ;
王胜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5) :538-547
[4]   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影响的敏感性研究 [J].
曹丽娟 ;
张冬峰 ;
张勇 ;
董文杰 .
大气科学 , 2010, (04) :726-736
[5]   半干旱区不同下垫面近地层湍流通量特征分析 [J].
涂钢 ;
刘辉志 ;
董文杰 .
大气科学, 2009, 33 (04) :719-725
[6]  
Surface Turbulent Flux Measurements over the Loess Plateau for a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Study[J]. 左金清,黄建平,王介民,张武,闭建荣,王国印,李维京,付培健.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4)
[7]  
Numerical Study of Impacts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Cycles of Sensible/Latent Heat Fluxes over Semi-arid Region[J]. 宋耀明,郭维栋,张耀存.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2)
[8]   有序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降水的可能影响 [J].
宋帅 ;
鞠永茂 ;
王汉杰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13 (06) :759-774
[9]  
Use of a Land Surface Model to Evaluate the Observed Soil Moisture of Grassland at the Tongyu Reference Site[J]. 丹利,季劲钧,刘辉志.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6)
[10]   Three-yearVariationsofWater,EnergyandCO2FluxesofCroplandandDegradedGrasslandSurfacesinaSemi-aridAreaofNortheasternChina [J].
刘辉志 ;
涂钢 ;
符淙斌 ;
石立庆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 (06) :100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