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液的界面特性

被引:8
作者
宋智勇 [1 ]
张君 [1 ]
马继业 [2 ]
郭省学 [1 ]
汪卫东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关键词
微生物; 高温菌; 常温菌; 表面活性; 界面特性;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8.03.025
中图分类号
TE357.9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借助界面扩张流变测量方法,研究了2种微生物菌液体系与油相形成的界面特性。结果表明,微生物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能够有效地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菌液与油相形成界面后,菌液内活性物质在界面上吸附和富集,界面张力迅速降低并达到较低的平衡值。微生物细胞的表面活性存在一个最佳温度范围,可能与微生物的最佳生长代谢温度相关。微生物细胞具有降低粘弹模量的作用,并改变了扩张粘度模量和扩张弹性模量对粘弹模量的贡献比例。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5+116 +11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微生物堵调研究进展 [J].
汪卫东 ;
刘茂诚 ;
程海鹰 ;
王新 ;
栾传振 ;
刘俊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1) :86-90+109
[2]   本源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大港油田的应用 [J].
赵冬云 ;
戴映湘 ;
魏玉红 ;
靳金荣 ;
高欣 .
石油钻探技术, 2005, (06) :57-58
[3]   驱油用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界面扩张流变特征研究 [J].
曹绪龙 ;
李阳 ;
蒋生祥 ;
孙焕泉 ;
窦立霞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2) :70-72
[4]   微生物生长吸附规律及防蜡机理实验研究 [J].
雷光伦 ;
徐卫华 ;
张忠智 ;
陈辉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1) :65-69
[5]   吉林油田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现场试验研究(英文) [J].
崔吉 ;
张忠智 ;
宋绍富 ;
李羡春 ;
黄春霞 ;
洪承燮 .
Petroleum Science, 2004, (04) :30-35
[6]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粘弹性及界面活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J].
夏惠芬 ;
刘春泽 ;
侯吉瑞 ;
岳湘安 ;
宋文玲 ;
刘中春 .
油田化学, 2003, (01) :61-64+93
[7]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J].
包木太 ;
汪卫东 ;
王修林 ;
孔祥平 ;
李希明 ;
冯时林 ;
刘中云 .
油田化学, 2002, (04) :382-386+361
[8]   中原油田的微生物采油试验 [J].
莫冰 ;
孙薇 ;
张还恩 ;
杨瑞敏 ;
杨朝光 ;
谢立新 ;
钱思平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359-361
[9]   Microbiological and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gh-temperature Kongdian petroleum reservoir revealed during field trial of biotechnology for the enhancement of oil recovery [J].
Nazina, T. N. ;
Griror'yan, A. A. ;
Feng, Qingxian ;
Shestakova, N. M. ;
Babich, T. L. ;
Pavlova, N. K. ;
Ivoilov, V. S. ;
Ni, Fangtian ;
Wang, Jianqiang ;
She, Yuehui ;
Xiang, Tingsheng ;
Mei, Bowen ;
Luo, Zhibin ;
Belyaev, S. S. ;
Ivanov, M. V. .
MICROBIOLOGY, 2007, 76 (03) :29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