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南部地区小麦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王改玲
[1
]
郝明德
[2
]
许继光
[3
]
洪坚平
[1
]
机构:
[1]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山西省农机局
来源: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旱地;
土壤理化性质;
小麦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1992年设置于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保护性耕作试验基地为基础,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剖面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19.2%和27.6%;丰水年份增产率为5.2%和11.7%,而干旱年份增产率高达85.0%和97.6%,表现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年限越长、越是干旱,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果越显著。保护性耕作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和土壤贮水量,提高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但不利于有效磷含量的提高。11年免耕覆盖和15年免耕覆盖,表层0—1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比传统耕作降低6.8和6.3 mg/kg,降低了56.1%和51.9%,应注意磷肥的施用。
引用
收藏
页码:539 / 544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