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森林草甸植被地理格局的成因探讨

被引:32
作者
吴宁
刘照光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
关键词
亚高山带; 青藏高原东部; 植被地理格局; 人类活动; 山地游牧; 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和草地在亚高山带的阴阳坡上形成的交错分布现象,呈一弧型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本文在综合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生理生态因素之后,重点从火的作用、放牧作用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山带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自然生态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植被地理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其中火灾的作用以及气候变化造成的人口迁移压力作用十分明显.在这一弧形区域内,林线以下的亚高山灌丛或草甸多属次生类型,人类有目的的烧荒和长期放牧阻滞了植被的顺向演替,维持了亚高山(灌丛)草甸的偏途顶级状态.
引用
收藏
页码:290 / 29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生态环境过渡的一个重要地带 [J].
王铮 ;
张丕远 ;
刘啸雷 ;
刘燕华 .
生态学报, 1995, (03) :319-326
[2]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晚更新世古生态——1992年中德青藏高原东部联合科学考察初步成果.[J].B.Frenzel;李椷;刘世建.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5, 02
[3]   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 [J].
蓝勇 .
中国农史, 1993, (01) :19-28
[4]   历史时期四川森林的变迁(续) [J].
林鸿荣 .
农业考古, 1985, (02) :215-224+240
[5]   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 [J].
童恩正 .
考古学报, 1980, (04) :417-442
[6]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 [J].
黄万波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80, (02) :163-168
[7]   川西高原草甸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 [J].
姜恕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 1964, (01) :10-31+154
[8]  
红原县志.[M].四川省红原县志编篡委员会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9]  
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M].石硕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0]  
西藏植被.[M].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编写;.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