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

被引:14
作者
代敏
王大鹏
陈万义
史贤明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临床分离株; 血清型; 毒力基因;
D O I
10.16429/j.1009-7848.2013.02.006
中图分类号
R446.5 [微生物学检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以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为主要传播载体的嗜盐性食源性致病菌。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本文采用11种O抗体和8种K抗体,针对来自舟山、宁波、上海浦东和金山的58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临床分离株(2006-2009年)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分析。菌株血清分型结果表明:上述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以O3群和K6型为主,共分为22个血清型。其中主要流行株为O3:K6型,占67.72%(107/158);其次为O1:K6,O3:K68,O1:K25,O1:K56,O2:K3等。菌株的来源地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金山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最复杂,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舟山血清型较单一。利用PCR方法对上述158株副溶血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耐热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96.84%(153/158)和3.80%(6/158)。其中(tdh+/trh+)6株,(tdh+/trh-)147株和(tdh-/trh-)5株。结论:杭州湾4地致病性副溶血弧菌流行菌株血清型为O3:K6,且不同地区血清型差异较大;除极少数菌株外,绝大部分菌株都携带tdh或者trh。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 [1] 宁波地区海产品及环境中副溶血弧菌主要毒力及耐药性分析
    吴蓓蓓
    俞盈
    金培婕
    方维焕
    [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27 (05) : 381 - 385
  • [2] 深圳市599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鉴定结果分析
    袁月明
    黄锐敏
    [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12) : 1472 - 1473
  • [3]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检测
    杨丽华
    陈洪友
    王小光
    徐彩萍
    吴菊英
    张跃庆
    陈秀华
    张颖华
    骆玲飞
    刘芸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12) : 2762 - 2763+2769
  • [4] 352株副溶血性弧菌菌群菌型分布结果分析
    孙健
    黄锐敏
    俞慕华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20) : 4036 - 4037+4040
  • [5]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陈瑞英
    鲁建章
    苏意诚
    刘承初
    [J]. 食品科学, 2007, (01) : 341 - 347
  • [6]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刘秀梅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01) : 3 - 9
  • [7]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numbers and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coliform bacteria in well water samples
    Niemi, RM
    Heikkilä, MP
    Lahti, K
    Kalso, S
    Niemelä, SI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 90 (06) : 850 - 858
  • [8]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O serotypes from O1 to O13 all produce R-type lipopolysaccharide: SDS-PAGE and compositional sugar analysis[J] . Takehiro Iguchi,Seiichi Kondo,Kazuhito Hisatsune.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 1995 (2)
  • [9] Vibrio gastroenteritis in the US Gulf of Mexico region:the role of raw oysters .2 Altekruse,S.F,Bishop,R.D,Baldy,L.M,Thompson,S.G,Wilson,S.A,Ray,B.J,Griffin,P.M. Epidemiology and Infection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