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形成、传播与应对——以天津蓟县“6·30”大火为例

被引:12
作者
姜胜洪
机构
[1]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关键词
天津蓟县; 大火; 网络谣言; 形成与应对;
D O I
10.16745/j.cnki.cn62-1110/c.2013.01.036
中图分类号
G206.3 [大众传播];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在蓟县火灾发生后的十数天里,传言四起,质疑不断,探究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机理,不难发现,官方的沉默、媒体的失语、民间的禁言,从而导致真相缺席,谣言滋生。虽然最终迟到的真相可以消解谣言,但是地方政府在重大公共事件中因处置不当而导致的公信力受损,却较长时间内难以弥补。因而,各级政府要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让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 [J].
姜胜洪 .
重庆社会科学, 2012, (06) :12-20
[2]   微博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J].
姜胜洪 .
理论与现代化, 2012, (03) :47-51
[3]   传播的畸变——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 [J].
周晓虹 .
社会学研究, 2003, (06) :43-54
[4]  
谣言心理学[M]. 辽宁教育出版社[美]奥尔波特等著, 2003
[5]  
汉语大词典[M].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1993
[6]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 1989
[7]  
逾八成人称现在社会谣言很多,因官方信息不透明 .2 向楠. 中国青年报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