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

被引:60
作者
李玉英 [1 ,2 ]
胡汉升 [2 ]
程序 [3 ]
孙建好 [4 ]
李隆 [2 ]
机构
[1]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4]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蚕豆/玉米间作; 根系行分隔; 根系形态; 施氮; 地上部生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S643.6 [蚕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090202 ;
摘要
为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的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07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应用田间原位根系行分隔技术研究了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和施氮对玉米抽雄期的根系空间分布、根系形态和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间互作和施氮均增加了玉米和蚕豆在纵向和横向两个尺度上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根系体积。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与两种作物产量和氮素吸收均呈正相关,而与蚕豆的根瘤重呈负相关;抽雄期的土壤含水量与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呈显著的负相关。玉米根系可以占据蚕豆地下部空间,但蚕豆的根却较少到间作玉米的地下部空间,也就是间作后增加了玉米根系水平尺度的生态位。蚕豆和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分别在0—40 cm浅土层和0—60 cm土层,且间作玉米根系在60—120 cm比单作和分隔的多。因此,种间互作和施氮扩大了两作物根系纵向和横向的空间生态位,改变了作物根系形态,即扩展了两者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生态位,增加了作物吸收养分的有效空间,从而提高了间作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17 / 163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蚕豆农艺性状及结瘤特性的影响 [J].
李玉英 ;
孙建好 ;
李春杰 ;
李隆 ;
程序 ;
张福锁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0) :3467-3474
[2]   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经济生态施氮量及对氮素环境承受力 [J].
李玉英 ;
余常兵 ;
孙建好 ;
李春杰 ;
李隆 ;
程序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3) :223-227
[3]   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 [J].
刘浩 ;
段爱旺 ;
孙景生 ;
高阳 ;
申孝军 ;
刘战东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42-1246
[4]   间套种植复合群体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J].
张恩和 ;
黄高宝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1301-1304
[5]   隔根对小麦/玉米间套种植生长特性的影响 [J].
郝艳如 ;
劳秀荣 ;
赵秉强 ;
孙伟红 .
麦类作物学报, 2003, (01) :71-74
[6]   玉米、大豆间作对两种作物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J].
宋日 ;
牟瑛 ;
王玉兰 ;
吴春胜 ;
郭继勋 .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83-86
[7]   供肥对小麦间作蚕豆群体产量及根系的调控 [J].
张恩和 ;
李玲玲 ;
黄高宝 ;
黄鹏 ;
柴强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939-942
[8]   间套作条件下作物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Ⅱ.间作早春玉米根系数量与活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J].
赵秉强 ;
张福锁 ;
李增嘉 ;
李凤超 ;
张新春 ;
申加祥 ;
潘海军 ;
赵甲美 ;
尹玉波 ;
武传杰 .
作物学报, 2001, (06) :974-979
[9]   小麦玉米带田根系竞争和补偿效应研究 [J].
张恩和 ;
胡华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7, (04) :1-5
[10]   玉米根系的生长规律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Ⅱ.玉米根系与叶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J].
戴俊英 ;
鄂玉江 ;
顾慰连 .
作物学报, 1988, (04) :3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