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喇嘛苏铜矿成矿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21
作者
张东阳
张招崇
薛春纪
艾羽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斑岩; 地球化学; 源区; 喇嘛苏; 西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3 [脉岩、浅成岩(次火山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位于西天山别珍套-科古琴晚古生代岛弧西段的喇嘛苏铜矿床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斑岩体为英云闪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是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且花岗闪长斑岩可能属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产物。本区成矿斑岩的主量、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出现了较为明显的Ta、Nb负异常,初始锶同位素ISr和εNd(t=390Ma)值分别为0.7072~0.7076和-0.32~0.17,显示壳幔混合源的特征,利用Sr和Nd同位素估算其源区物质约有50%来源于地壳。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了其为典型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暗示其形成于大陆弧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推测本区成矿斑岩是在洋壳俯冲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交代原先的地幔楔,并混合了部分下地壳的物质,经历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可能与晚古生代准噶尔洋板块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结合东西天山的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岩浆源区的差别可能导致不同类型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较斑岩型钼矿床可能有更少的地壳物质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680 / 69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西天山莱历斯高尔-带铜(钼)矿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J].
张东阳 ;
张招崇 ;
艾羽 ;
苏慧敏 .
岩石学报, 2009, 25 (06) :1319-1331
[2]   西天山达巴特矿区火山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及对斑岩型矿化的制约 [J].
张作衡 ;
王志良 ;
左国朝 ;
刘敏 ;
王龙生 ;
王见蓶 .
地质学报, 2008, (11) :1494-1503
[3]   埃达克质岩的构造背景与岩石组合 [J].
王强 ;
许继峰 ;
赵振华 ;
资锋 ;
唐功建 ;
贾小辉 ;
姜子琦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8, 27 (04) :344-350
[4]  
Metallogenic Epoch and Ore-forming Environment of the Lamasu Skarn-porphyritic Cu-Zn deposit,western Tianshan,Xinjiang,NW China[J]. ZHANG Zuoheng~(1,*) WANG Zhiliang~1 WANG Longsheng~1 ZUO Guochao~2 1 Institute of Mineral Resources,Chinese Acadamic ofGeosciences,Beijing 100037,China 2 Geological Survey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8(04)
[5]   西天山达巴特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构造背景 [J].
唐功建 ;
陈海红 ;
王强 ;
赵振华 ;
Derek AWyman ;
姜子琦 ;
贾小辉 .
岩石学报, 2008, 24 (05) :947-958
[6]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Xiong’ershan-Waifangshan Region,Western Henan Province,China,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Franco PIRAJNO.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7(02)
[7]   新疆天山斑岩铜钼矿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及其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 [J].
王志良 ;
毛景文 ;
张作衡 ;
左国朝 ;
王龙生 .
地质学报, 2006, (07) :943-955
[8]   新疆阿尔泰东南缘卡拉先格尔铜矿带含矿斑岩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J].
万博 ;
张连昌 .
中国地质, 2006, (03) :618-625
[9]   博格达裂谷双峰式火山岩地质年代学与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王银喜 ;
顾连兴 ;
张遵忠 ;
吴昌志 ;
张开均 ;
李惠民 ;
杨杰东 .
岩石学报, 2006, (05) :1215-1224
[10]   俯冲、碰撞、深断裂和埃达克岩与斑岩铜矿 [J].
芮宗瑶 ;
侯增谦 ;
李光明 ;
张立生 ;
王龙生 ;
唐索寒 .
地质与勘探, 2006, (0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