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客观性批判

被引:48
作者
张保生 [1 ]
阳平 [2 ,3 ]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2]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
[3]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客观存在; 经验事实; 相关证据; 盖然真相; 司法可错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我国证据法学研究和证据制度建设中,"证据客观说"是一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学说,它混淆了证据与事实和存在的关系,不仅压抑了证据法认识论基础的研究,为我国政法战线塑造了一整套传统的司法理念,而且阻碍了我国现代证据制度的构建。如果说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确立了经验作为知识起点的地位,本文证据客观性批判,旨在通过系统阐述证据根本属性,确立相关性作为我国现代证据制度基本原则的地位。目前,我国证据法理论体系正在经历一场从客观性哲学理念向相关性逻辑证明的观念转型,趋势是以相关性取代客观性作为证据法的逻辑主线,尊重司法具有可错性的规律,完善司法责任制,消除证据裁判的理论误区与操作障碍。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60
页数:35
相关论文
共 79 条
[71]   科学对待DNA证据的证明力 [J].
陈学权 .
政法论坛, 2010, 28 (05) :50-61
[72]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理解与适用 [J].
吕广伦 ;
罗国良 ;
刘雅玲 ;
王锋永 ;
冯黔刚 ;
朱晶晶 .
人民检察, 2010, (16) :52-59
[73]   关于证据科学的思考 [J].
DavidHSchum ;
王进喜 .
证据科学, 2009, 17 (01) :42-104
[74]  
证据法的价值分析.[J].戴维·伯格兰;张保生;郑林涛;.证据学论坛.2007, 02
[75]   司法证明模糊论 [J].
栗峥 .
法学研究, 2007, (05) :49-65
[76]   论实事求是 [J].
汪信砚 .
学习与实践, 2006, (12) :64-67
[77]   审查逮捕阶段单独指纹证据应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J].
张文娟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 (05) :96-102
[78]   俄罗斯联邦新刑事诉讼法典中的证据法问题 [J].
М.А.科瓦廖夫 ;
Л.Т.乌里扬诺娃 ;
黄道秀 .
中国法学, 2002, (05) :158-164
[79]   真理与似真性 [J].
郭继海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04)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