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与GIS的内蒙古武川县退耕还林生态成效监测

被引:23
作者
汪芳甜
安萍莉
蔡璐佳
黄鑫鑫
郝晋珉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 生态; 监测; 退耕还林工程; 覆盖; 武川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21 [造林计划与实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监测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效果,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该文对内蒙古武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武川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发展的面积占33.55%,呈减少趋势发展的面积占30.15%,无显著变化的占36.30%,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植被退化的区域重点集中于武川县的西北部。2)1999-2010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8 809.29 hm2,耕地转为草地13 873.48hm2,转为林地5 429.81 hm2,草地转为林地13 554.25 hm2;结合地形特征,退耕地重点分布于>2°15°坡度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并随着坡度与海拔的增加,退耕的幅度越来越大。3)退耕区中,植被覆盖下降的面积占20.98%,植被覆盖增加的面积占43.89%;在非退耕区,植被覆盖下降的区域面积占29.40%,植被覆盖增加的占34.14%。整体来看,退耕区植被的改善程度要高于非退耕区。4)进一步分析发现,退耕区中,耕地-草地的植被呈退化趋势发展,退化区域集中于>2°15°坡度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在耕地-林地与草地-林地区域,其整体植被覆盖均显著提高,其中,耕地-林地的植被改善区域集中于>2°6°坡度与>1 500~1 750 m海拔范围,草地-林地的植被改善区域重点分布于>6°15°、>2°6°及>15°25°坡度范围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在非退耕区,耕地保持区、林地保持区与林地-草地区域的植被覆盖整体增加,而草地保持区、草地-耕地与草地-沙地区域的植被覆盖整体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75+277+276 +2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遥感分析天山北部植被覆盖对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响应
    孙钦明
    刘彤
    韩志全
    刘华峰
    董合干
    秦春明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5) : 248 - 255
  • [2] 农牧交错带耕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乌兰察布市为例
    孔萌
    苏根成
    迟文峰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14, (02) : 269 - 272+278
  • [3] 2000-2011年三江源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刘宪锋
    任志远
    林志慧
    刘焱序
    张东海
    [J]. 地理学报, 2013, 68 (07) : 897 - 908
  • [4] 半干旱区气候变化背景下近20年内蒙古武川县耕地质量变化
    王立为
    安萍莉
    潘志华
    赫迪
    董智强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1) : 224 - 231
  • [5]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穆少杰
    李建龙
    陈奕兆
    刚成诚
    周伟
    居为民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 1255 - 1268
  • [6] 近10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J]. 地理学报, 2012, 67 (07) : 960 - 970
  • [7] 陕西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状况遥感监测
    范建忠
    李登科
    董金芳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7) : 228 - 234
  • [8] 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
    殷贺
    李正国
    王仰麟
    蔡福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5) : 653 - 661
  • [9] 近30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
    张宝庆
    吴普特
    赵西宁
    [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4) : 287 - 293+400
  • [10]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宋富强
    邢开雄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J]. 生态学报, 2011, 31 (02) : 354 -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