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基于RS与GIS的内蒙古武川县退耕还林生态成效监测
被引:23
作者:
汪芳甜
安萍莉
蔡璐佳
黄鑫鑫
郝晋珉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
生态;
监测;
退耕还林工程;
覆盖;
武川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21 [造林计划与实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监测半干旱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效果,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该文对内蒙古武川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武川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发展的面积占33.55%,呈减少趋势发展的面积占30.15%,无显著变化的占36.30%,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植被退化的区域重点集中于武川县的西北部。2)1999-2010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8 809.29 hm2,耕地转为草地13 873.48hm2,转为林地5 429.81 hm2,草地转为林地13 554.25 hm2;结合地形特征,退耕地重点分布于>2°15°坡度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并随着坡度与海拔的增加,退耕的幅度越来越大。3)退耕区中,植被覆盖下降的面积占20.98%,植被覆盖增加的面积占43.89%;在非退耕区,植被覆盖下降的区域面积占29.40%,植被覆盖增加的占34.14%。整体来看,退耕区植被的改善程度要高于非退耕区。4)进一步分析发现,退耕区中,耕地-草地的植被呈退化趋势发展,退化区域集中于>2°15°坡度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在耕地-林地与草地-林地区域,其整体植被覆盖均显著提高,其中,耕地-林地的植被改善区域集中于>2°6°坡度与>1 500~1 750 m海拔范围,草地-林地的植被改善区域重点分布于>6°15°、>2°6°及>15°25°坡度范围与>1 500~2 000 m海拔范围。在非退耕区,耕地保持区、林地保持区与林地-草地区域的植被覆盖整体增加,而草地保持区、草地-耕地与草地-沙地区域的植被覆盖整体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269 / 275+277+276
+277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