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

被引:7
作者
张海生
周怀阳
卢冰
陈荣华
张富元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浙江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4] 浙江杭州
[5] 广东广州
[6] 浙江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
南海; Uk37-SST; 转换函数; 古海洋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 [海洋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利用气候替代指标Uk37SST,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8O,δ13C,微体古生物种群变化、陆源和生源组分以及沉积物粒径等,对南海北部69孔沉积物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Uk37SST在冰后期为23.3~26.9℃,在末次盛冰期时为22.2~23.8℃.用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法对季节温差进行估算,在冰后期为4.5~7.0℃,在末次冰期为7.0~9.0℃,两种估温法均反映了古气候变化相应的海水表层温度.69柱沉积物地层记录在末次盛冰期浮游有孔虫温带优势种Neogloboguadrinapachyderma和营养种Neogloboguadrinadutertrei丰度一致增加;热带优势种Pulleniatinaobliqueloculata和Globigerinoidesacculifer以及超微化石丰度则相应减少,而冰后期则相反.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组成和数量的改变也为古海洋温度升、降提供了直接的证据.研究还表明南海北部冰后期以河流搬运为主,末次盛冰期时以风力搬运占优势,这反映了冬季风强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穿越圈层 横跨时空——记“地球系统过程”国际大会 [J].
汪品先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3) :311-313
[2]   生油古湖泊生产力的估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J].
刘传联 ;
徐金鲤 .
沉积学报, 2002, (01) :144-150
[3]   南海北部晚新生代氧同位素地层学 [J].
赵泉鸿 ;
翦知湣 ;
王吉良 ;
成鑫荣 ;
黄宝琦 ;
徐建 ;
周震 ;
房殿勇 ;
汪品先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00-807
[4]   北黄海西部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净输运趋势 [J].
程鹏 ;
高抒 .
海洋与湖沼, 2000, (06) :604-615
[5]   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赵泉鸿 ;
汪品先 .
第四纪研究, 1999, (06) :481-501
[6]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深水区的沉积速率 [J].
黄维 ;
汪品先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13-17
[7]   十三万年来南海北部陆坡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J].
汪品先 ;
闵秋宝 ;
卞云华 ;
冯文科 .
地质学报, 1986, (03) :215-225
[8]  
南海季风爆发和演变及其与海洋的相互作用[M]. - 气象出版社 , 丁一汇,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