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53
作者
郑成岩 [1 ]
于振文 [1 ]
王西芝 [2 ]
武同华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业部小麦栽培生理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灌水量和时期; 小麦; 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 土壤硝态氮含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07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W4)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324 / 13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超高产冬小麦根系生长动态与解剖学结构初步观察 [J].
王化岑 ;
刘万兴 ;
刘万代 ;
马元喜 ;
王晨阳 ;
鲁文锁 ;
李九星 .
作物学报, 1998, (06) :952-956+1026
[22]   氮肥、干旱胁迫、基因型差异对冬小麦吸氮量的效应 [J].
樊小林 ;
李玲 ;
何文勤 ;
尚浩博 ;
汪沛洪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02) :131-137
[23]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研究 [J].
张国平 ;
张光恒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6, (04) :331-336
[24]  
有效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的作物育种新技术研究[J]. 李继云,刘秀娣,周伟,孙建华,童依平,刘文杰,李振声,王培田,姚树江.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1)
[25]   (土娄)土旱地土壤硝态氮季节性变化与夏季休闲的培肥增产作用 [J].
彭琳 ;
彭祥林 ;
卢宗藩 .
土壤学报, 1981, (03) :21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