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8
作者
孙胜
赵秀梅
刘秀华
机构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学研究室
关键词
心肌; 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32 [医用实验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建立并优化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I-postC)模型。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建立在体心脏I-postC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n=8):缺血/再灌注(I/R)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min/再灌注2h)、缺血预处理(IPC)组(I/R前先行3轮缺血5min/再灌注5min处理)、I-postC组(包括4个亚组,于冠脉缺血45min后先进行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或再灌注60s/缺血60s后处理后再进行冠脉再灌注)以及假手术(sham)组。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试剂盒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I/R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和组织损伤,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进行I-postC可以显著减少I/R后心肌梗死面积,尤以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组保护作用明显,其梗死区占缺血区百分比分别比I/R组下降30.26%和58.81%(P分别<0.05),与IPC保护效果相近。结论I-postC可以减轻心肌I/R损伤,其中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诱导的I-postC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作用最明显,是理想的大鼠在体心脏I-postC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01 / 403+413 +41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垫扎球囊法复制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J].
赵秀梅 ;
孙胜 ;
刘秀华 .
中国微循环, 2007, (03) :206-208
[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从实验室到临床 [J].
刘秀华 ;
唐朝枢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08) :6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