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层状冷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人工增雨可播性研究

被引:26
作者
孙鸿娉 [1 ]
李培仁 [1 ]
闫世明 [2 ]
孙国德 [1 ]
晋立军 [1 ]
封秋娟 [1 ]
机构
[1] 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
[2] 山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层状冷云降水; 微物理特征; 人工增雨; 可播性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81 [人工降雨];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DMT探测平台对2009年3月11日山西云降水观测外场试验区的一次云降水过程实施了综合探测,综合分析了此次云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计算了云中过冷水含量距0℃层高度(1500m)的垂直分布:云中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层高度以上400 m处,其最大值为0.416 g·m-3,之后随着距0℃层高度的增加,云中过冷水含量迅速减小,到0℃层高度以上600 m处基本为最低,之后直到云顶,云中过冷水含量维持低值。CDP探头探测的云中粒子浓度以及CIP探头探测的云中大粒子浓度应作为判别云中可播度的两项主要指标,CDP探测的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的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其中CIP探测的大粒子浓度小于10个·cm-3时,可确定为强可播区。云滴浓度随高度变化呈多峰分布,云中粒子谱型主要为双峰或多峰型。此探测过程中典型区域的粒子谱中均出现第二峰值的区段,分析表明只有当云粒子浓度不小于30个·cm-3时,相应云区才具有一定的可播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252 / 126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西北地区春季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飞机观测统计分析 [J].
赵增亮 ;
毛节泰 ;
魏强 ;
应亚江 ;
王磊 ;
韩志刚 ;
李成才 .
气象, 2010, 36 (05) :71-77
[2]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3]   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条件和方法的探讨 [J].
胡志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S1) :10-13
[4]   一次华北冷涡降水的云物理飞机探测特征 [J].
苏正军 ;
黄世鸿 ;
刘卫国 .
气象, 2000, (06) :16-20+25
[5]   层状冷云数值模式 [J].
胡志晋 ;
秦瑜 ;
王玉彬 .
气象学报, 1983, (02) :194-203
[6]  
人工影响天气现状与展望[M]. - 气象出版社 , 李大山主编, 2002
[7]  
云和降水物理[M]. - 科学出版社 , 黄美元等 著, 1999
[8]  
云雨物理论文集[M].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汪学林, 1987
[9]  
云雾降水物理基础[M]. - 科学出版社 , 顾震潮著, 1980
[10]  
The mesoscale and microscale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clouds and precipitation in midlatitude cyclones. Part VIII: A model for the "seeder-feeder" process in warm-frontal rainbands .2 Rutledge SA,Hobbs PV.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