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部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带

被引:3
作者
俞如龙
机构
[1] 四川省地矿局科研所
关键词
陆内造山作用,转换造山带,双向造山极性,青藏高原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近年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松潘-甘孜造山带和三江造山带,新生代时期地壳隆升急剧,构造作用显著,岩浆活动突出,相应的成矿作用丰富多彩。据此,作者认为这是一次遍及全区的重要陆内造山作用,从而在原中生代造山带基础上更新形成现今呈南北向的新生代造山带。鉴于它具有处于大陆转换带构造位置、遭受双向挤压应力、显著的走滑断层活动以及构造-地貌三分性等特征,作者建议统命为大横断陆内转换造山带。最后,作者初步提出该造山带的双向造山动力学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J].
罗志立 ;
龙学明 .
四川地质学报, 1992, (01) :1-17
[2]   滇西特提斯的演化及主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详细摘要) [J].
罗君烈 .
云南地质, 1991, (01) :1-10
[3]   论康滇地轴的深部构造 [J].
袁学诚 .
地质学报, 1989, (01) :1-13
[4]   川西高原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J].
俞如龙 ;
郝子文 ;
侯立玮 .
四川地质学报, 1989, (01) :27-38
[5]  
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6]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许志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