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崛起和川西陆前盆地沉降

被引:82
作者
罗志立
龙学明
机构
[1] 成都地质学院
关键词
龙门山造山带; 川西陆前盆地; 稳定大陆边缘; A—型俯冲; C—型俯冲; 陆内俯冲; 动力学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从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来研究龙门山造山带晚三叠世早期以前的组成及地史发展,从同位素地球化学来研究印支期—燕山期的地质热事件,从遥感地质和构造地质来研究变形特征,从重磁电各种物探资料综合解释来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最后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多层次、多阶段、深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龙门山造山带演化模式的认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具有发展中国陆内构造的理论意义,并将对龙门山造山带寻找金属矿产和扩大川西陆前盆地油气资源有实际指导意义,还将为研究龙门山区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东部隆起的成因机制提供新的认识。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川西高原中生代碰撞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演化 [J].
俞如龙 ;
郝子文 ;
侯立玮 .
四川地质学报, 1989, (01) :27-38
[2]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晚期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J].
金若谷 .
沉积学报, 1987, (04) :78-89+169
[3]   试论中国型(C-型)冲断带及其油气勘探问题 [J].
罗志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4, (04) :315-324
[4]   论滑覆及岩石圈内多层次滑脱构造 [J].
马杏垣 ;
索书田 .
地质学报, 1984, (03) :205-213
[5]  
中国西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地裂运动对石油等矿产形成的影响[J]. 罗志立.四川地质学报. 1981(00)
[6]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 - 科学出版社 , 黄汲清指导,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