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是否导致了“污染避难所”?——基于直接诱发和间接传导的角度

被引:18
作者
张成 [1 ,2 ]
周波 [1 ]
吕慕彦 [1 ]
刘小峰 [3 ]
机构
[1]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3]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污染避难所; 双重差分; 路径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202 ; 020202 ;
摘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在给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是否也导致西部地区成为"污染避难所"?鉴于此,本文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密集型产业部门,以中国各省份199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基于系统GMM的双重差分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会诱发污染避难所效应进行了判定,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路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导致污染避难所,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区域转移滞缓现象;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污染避难所不具备显著的直接效应,但会通过环境规制强度、市场化程度、公众环保意识和劳动产出效率传导出显著的中介效应;虽然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市场化程度和公众环保意识传导的污染避难所促进作用,让西部地区具备成为污染者"乐园"的可能,但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劳动产出效率起到了更明显的污染避难所抑制作用,最终导致西部地区没有沦为污染避难所。但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深入,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劳动产出效率差距很有可能会渐渐缩小,导致其带来的污染避难所抑制作用逐步丧失。因此,设立合理的环境规制级差,从市场化程度和公众环保意识角度改善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投资环境,同时正确对待来自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避免西部地区在未来成为污染避难所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95 / 1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企业环境寻求、污染密集型生产区际转移与环境监管 [J].
罗良文 ;
雷鹏飞 ;
孟科学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 (01) :113-120
[2]   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 [J].
张友国 .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08) :5-19
[3]   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真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J].
沈能 ;
刘凤朝 .
中国软科学, 2012, (04) :49-59
[4]   “省直管县”能促进经济增长吗?——双重差分方法 [J].
郑新业 ;
王晗 ;
赵益卓 .
管理世界, 2011, (08) :34-44+65
[5]   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 [J].
刘生龙 ;
王亚华 ;
胡鞍钢 .
经济研究, 2009, 44 (09) :94-105
[6]   FDI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对中国式分权的反思 [J].
陈刚 .
世界经济研究, 2009, (06) :3-7+43+87
[7]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 [J].
王洛林 ;
魏后凯 .
财贸经济, 2003, (10) :5-12+95
[8]  
Endogenous Pollution Havens: Does FDI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 . Matthew A.Cole,Robert J. R.Elliott,Per G.Fredriksson.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 2006 (1)
[9]  
FDI and the Capital Intensity of “Dirty” Sector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Pollution Haven Puzzle[J] . Matthew A.Cole,Robert J. R.Elliott.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05 (4)
[10]  
Determining the trade–environment composition effect: the role of capital, labor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J] . Matthew A. Cole,Robert J.R. Elliot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