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低频大气环流的特征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

被引:21
作者
张瑛 [1 ]
陈隆勋 [2 ]
何金海 [1 ]
李薇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低频振荡; 青藏高原; 长江中下游; 夏季强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日本GAME资料、TRMM卫星资料及中国73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亚洲地区对流层至平流层低频振荡(LFO)的传播特征及该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的LFO型,结果表明:1998年5—8月,在青藏高原经纬度上,对流层LFO的东西向传播特征与季节变化有关。在东西方向上,高原和东亚大陆雨季开始前,LFO以向东传播为主;在雨季开始后,LFO以向西传播为主。南北方向上,LFO的传播在雨季前后基本一致,高原南北两侧均向高原传播。在南北方向上,青藏高原是LFO的汇;而在东西方向上,高原西部只在雨季开始后是LFO加强区,使西传进入高原的LFO继续西传。整个大气层以对流层顶(100hPa)LFO最强,进入平流层LFO迅速减弱。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两次明显的LFO循环,我们根据两次降水LFO各位相合成分析了降水、500和100hPaLFO环流以及沿30°NLFO垂直环流。结果表明:来自西伯利亚向南传播和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向北传播的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形成了高原东部上空LFO气旋(降水谷值期)和反气旋(降水峰值期)以及来自中纬度西太平洋南下西移经日本、黄海到达中国大陆东部海洋上空的LFO反气旋(降水谷值期)和气旋(降水峰值期)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烈的下沉(降水谷值期)和上升(降水峰值期),形成长江中下游降水LFO谷值期和峰值期。
引用
收藏
页码:577 / 59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北半球副热带—中纬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纬向传播与东亚夏季旱涝 [J].
韩荣青 ;
李维京 ;
董敏 .
气象学报, 2006, (02) :149-163
[2]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J].
琚建华 ;
赵尔旭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2) :163-171
[3]   1998年中国大洪水时期的水汽收支研究 [J].
丁一汇 ;
胡国权 .
气象学报, 2003, (02) :129-145
[4]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及其与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过程关系的研究 [J].
孙淑清 ;
马淑杰 .
气象学报, 2001, (06) :719-729
[5]  
CHARACTERISTICS OF SEASONAL VARIATION OF RAINFALL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SUMMER 1998 AND ITS IMPACT ON EAST ASIAN WEATHER[J]. 李薇,陈隆勋.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1(03)
[6]   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 [J].
徐国强 ;
朱乾根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0, (04) :505-513
[7]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J].
穆明权 ;
李崇银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75-387
[8]   长江流域两个典型旱、涝年大气30─60天低频波差异的初步分析 [J].
陈丽臻,张先恭,陈隆勋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4, (04) :483-488
[9]   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与黄河上游水量枯丰的关系 [J].
孙国武 ;
陈葆德 ;
刘晓东 .
高原气象, 1992, (01) :107-112
[10]   西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同副高、台风关系的探讨 [J].
刘富明 ;
林海 .
气象学报, 1990, (03) :30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