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副热带—中纬度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纬向传播与东亚夏季旱涝

被引:45
作者
韩荣青 [1 ]
李维京 [2 ]
董敏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太平洋大气; ISO(30—60d振荡); 纬向传播; 夏季旱涝; 时空谱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2.4 [季节性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用时空滤波和Morlet小波方法,分析了1958—2000年夏季东亚(20°—45°N,110°—135°E)不同纬带(由南到北分为4个区域)的降水分别与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30—60 d振荡(ISO)沿纬圈传播的关系及其成因机制。发现太平洋上经向风ISO向西传播的强或弱,是东亚夏季风区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必要条件。对逐年夏季的分析表明,无论当年东亚夏季风强与否,在所划分的几个东亚季风区所有涝的年份里,太平洋同一纬带上大气ISO向西传播都明显较强,而在这些区域绝大多数旱的年份里,相应的ISO向西传播明显较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经向风ISO的纬向传播对应着大气经向型环流系统的移动,向西传影响东亚夏季风区降水的ISO有来自低纬中东太平洋东风流中的低频气旋(如副热带东风带中ISO的演变);也有来自中高纬度阿拉斯加湾及鄂霍次克海一带低频低压(如洋中槽)和高压(如阻塞高压和东北太平洋高压)的向南向西频散。因此东亚夏季旱涝不但与热带季风有关,而且与中东太平洋副热带东风系统中ISO的向西传播、中高纬度长波调整时低频扰动向西南经北太平洋副热带的传播密切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63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J].
高辉 ;
陈隆勋 ;
何金海 ;
陶诗言 ;
金祖辉 .
气象学报, 2005, (01) :21-29
[2]   夏季东亚和印度热带季风环流系统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特征 [J].
陈隆勋 ;
高辉 ;
何金海 ;
陶诗言 ;
金祖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171-179
[3]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
[4]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J].
穆明权 ;
李崇银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75-387
[5]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6) :22-35
[6]   论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 [J].
黄士松 ;
汤明敏 .
气象科学, 1987, (03) :1-14
[7]   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结构及其中期变动 [J].
陈隆勋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6) :744-758
[8]  
东亚季风[M]. 气象出版社 , 陈隆勋等著, 1991
[9]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0– 60 day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over asia during 1998 SCSMEX[J] . Chen Longxun,Zhu Congwen,Wang Wen,Zhang Peiqu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1 (4)
[10]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30–60 day oscillation,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J] . Huang Ronghui.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9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