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东亚和印度热带季风环流系统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特征

被引:21
作者
陈隆勋
高辉
何金海
陶诗言
金祖辉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科学系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5] 南京
[6] 北京
[7] 北京
关键词
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 东亚季风系统; 印度季风系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日本的TBB/GMS资料讨论了亚洲季风系统中印度和东亚两个子系统中热带季风变化(扰动)源地及变化后的纬向传播特性.18a的结果表明,在夏季热带季风主体的5°-15°N范围内,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纬向风虽然为西风,但绝大多数动能扰动和对流扰动均起源于140°~150°E,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90°-100°E).而在印度夏季风系统中,18a中有12a动能扰动起源于阿拉伯海向东传播到孟加拉湾,东端抵达90°E,其余年份并无明显东西向传播特征.因而,在亚洲5°-15°N夏季风主体区域内,虽然均由西南季风控制,但存在传播特性相反的东亚和印度两个子系统,两个系统交界约在90°-95°E,比过去提出的交界经度105°E更偏西一些.以上结果也表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影响而不是受来自孟加拉湾的印度季风影响.相反,印度季风环流系统除了受阿拉伯海影响外还部分受东亚季风系统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71 / 17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J].
冯瑞权 ;
王安宇 ;
吴池胜 ;
林文实 ;
林建恒 ;
古志明 ;
谭志文 .
热带气象学报, 2001, (04) :345-354
[2]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J].
钱维宏 ;
朱亚芬 .
气象学报, 2001, (05) :578-590
[3]   1998 SCSMEX期间亚洲30-60天低频振荡特征的分析(英文) [J].
陈隆勋 ;
祝从文 ;
王文 ;
张培群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1, (04) :623-638
[4]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J].
穆明权 ;
李崇银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75-387
[5]   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J].
梁建茵 ;
吴尚森 .
热带气象学报, 2000, (01) :28-37
[6]   南海地区降水的时空特征 [J].
江静 ;
钱永甫 .
气象学报, 2000, (01) :60-69
[7]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大气科学, 1998, (06) :22-35
[8]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30-60 Day Oscillation,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d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Interannual Oscillation[J]. 黄荣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4(03)
[9]   WESTWARD PROPAGATING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AND ITS TELECONNECTION IN THE EASTERN HEMISPHERE [J].
陈隆勋 ;
谢安 .
ActaMeteorologicaSinica, 1988, (03) :300-312
[10]   论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 [J].
黄士松 ;
汤明敏 .
气象科学, 1987, (0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