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华南沿海暖区暴雨特征及热力发展机制对比研究

被引:34
作者
苗春生 [1 ]
杨艺亚 [1 ,2 ]
王坚红 [1 ]
李萍 [1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江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3] 辽宁省气象台
关键词
暖区暴雨; 低层辐合线; 热力发展机制; 数值模拟; 潜热;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7.01.006
中图分类号
P426.62 [液态降水(降雨)]; P43 [动力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2009—2014年4—6月的华南沿海暖区暴雨依据低层环流进行分类:第一类为偏南向型,即珠江口以西经向性偏南向辐合线型,由东南、偏南、西南三支气流汇合;第二类为西南向型,即珠江口以东纬向性西南向辐合线型,由偏西和西南风两支气流汇合。6小时强降水统计显示,6年中偏南向型年平均73.2次,西南向型年平均50.3次。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两种类型发生频数均明显增加。两类低层辐合线系统对应上层的合成特征显示,500 h Pa天气形势偏南向型为宽阔暖脊,温度脊落后,有较明显的暖平流,无锋区;西南向型为弱槽,中纬度温度槽落后,锋区偏北,华南位于锋面前暖区,有弱波动。两类暴雨垂直剖面上有深厚垂直速度中心伸展到400h Pa;对应强烈的辐合层为几个垂直叠置的辐合中心;均为水汽充沛,对流不稳定能量层次深厚,有较强凝结潜热释放,造成气柱增暖拉伸,加强深厚多中心辐合及上升气流,其中西南向型凝结潜热释放更强,偏南向型中高层暖平流强于其凝结潜热释放。探讨热力发展机制的数值模拟显示,凝结潜热释放对气柱增温,大大增强暴雨区垂直速度厚度与强度,并增强暴雨区低层辐合环流,减弱中层辐散环流,其影响力达到环流强度的30%50%,有利于维持强烈对流,促进暖区暴雨的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华南一次典型回流暖区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J].
叶朗明 ;
苗峻峰 .
暴雨灾害, 2014, 33 (04) :342-350
[2]   华南前汛期广东暴雨分区动力特征及特大暴雨分析 [J].
王坚红 ;
徐碧裕 ;
刘刚 ;
徐安高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 (06) :43-51
[3]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J].
陈翔翔 ;
丁治英 ;
刘彩虹 ;
常越 ;
朱传林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5) :707-718
[4]   华南前汛期一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其诊断分析 [J].
赖绍钧 ;
何芬 ;
陈海山 ;
沈桐立 ;
吴伟杰 ;
刘绍龙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3) :409-416
[5]   2005—2008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和南亚高压关系的统计分析 [J].
丁治英 ;
刘彩虹 ;
沈新勇 .
热带气象学报, 2011, 27 (03) :307-316
[6]   华南暖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 [J].
张晓美 ;
蒙伟光 ;
张艳霞 ;
梁建茵 .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 (05) :551-560
[7]   华南前汛期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扰动位涡反演与数值研究 [J].
赵玉春 ;
王叶红 ;
崔春光 .
暴雨灾害, 2008, (03) :193-203
[8]   华南锋面与暖区暴雨个例对比分析 [J].
赵玉春 ;
李泽椿 ;
肖子牛 .
气象科技, 2008, (01) :47-54
[9]   华南沿海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J].
蒙伟光 ;
张艳霞 ;
戴光丰 ;
闫敬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6) :521-530
[10]   华南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湿位涡分析 [J].
蒙伟光 ;
王安宇 ;
李江南 ;
冯瑞权 ;
侯尔滨 .
大气科学, 2004, (03) :33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