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形成及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陈百成
高石军
孙然
邵德成
陆博
机构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科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骨化,异位性; 活动范围,关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7.4 [关节手术];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产生、转归、相关因素及其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48例(264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3个月~2年的随访,119膝采用了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假体,145膝采用不保留后十字韧带的后稳定型假体。142例(150膝)患者术后两周内连续服用消炎痛,106例(114膝)患者未服用任何非甾体类抗炎药。术前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骨赘的大小并分为1~3度。术后3、6、12、24个月拍摄X线片,根据异位骨化形成情况分级:0级,无异位骨形成;Ⅰ级,骨化物<2cm;Ⅱ级,骨化物>2cm;Ⅲ级,骨化物>5cm。手术前后测量关节活动度,按照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标准(KSS)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共有27膝(10.23%)膝关节发生了异位骨化,Ⅰ级13膝,Ⅱ级8膝,Ⅲ级6膝。Ⅲ级异位骨化患者术后12个月KSS评分(83.1±1.5)分,对照组(0级)(94.3±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级异位骨化患者术后12个月关节活动度88.2°±4.1°,对照组(0级)101.5°±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关节2度、3度增生患者异位骨化的发生率高于1度增生患者(P=0.014,P=0.007)。术后服用消炎痛患者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未服用者(P<0.01)。使用保留后十字韧带型假体患者与使用后稳定型假体患者的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Ⅲ级异位骨化可引起临床症状和关节活动度受限。术前严重的增生会增加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降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异位骨化的发生与所用假体没有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94 / 39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及其预防 [J].
赵廷宝 ;
范清宇 ;
唐农轩 ;
刘晓平 ;
周银 ;
尹艳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0) :28-3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