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终端能源消费CO排放总量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17
作者
田泽 [1 ]
董凯丽 [1 ]
吴凤平 [2 ]
机构
[1] 河海大学低碳经济与技术研究所
[2] 河海大学商学院规划与决策研究所
关键词
终端能源; 终端承担比率; CO2排放; LMDI 1; 二次能源CO2排放系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204 ;
摘要
电力、热力在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测算中一直被视作零排放,但这不利于终端能源消费部门的节能减排,也不符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本文基于生产二次能源(电力、热力)所需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省域内二次能源的消费量测算电力、热力CO2排放因子,并从生产端和终端两视角出发,考虑二次能源当量值和等价值,计算二次能源CO2排放终端承担比率,进而全面测算2000-2012年江苏省19种(包含电力、热力)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运用LMDI 1法,把CO2排放变动分解为11个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2年间,江苏省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由15 223.90万t上升到46 396.20万t:其中,生产部门CO2排放总量由14 242.30万t上升到43 481.15万t,以年平均占比94.52%成为最大的CO2排放部门,生活部门CO2排放总量由981.60万t上升到2 915.04万t,并以年均8.73%的速度增长。22000-2012年间,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分别以累积贡献度147.09%和77.51%成为生产与生活部门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反映出江苏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32000-2012年间,江苏CO2排放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累积贡献度分别为-39.09%和-11.96%。4电力、热力能源结构碳强度在2000-2012年间累计减少了739.77万t CO2排放,成为江苏省未来强有力的减排驱动因素。最后从推进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完善省级电能管理服务公共平台、加强低碳技术的产学研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城市绿色公共交通、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江苏省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提供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各省建筑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冯博 ;
王雪青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4) :28-34
[2]   中国碳排放分解与动态模拟 [J].
董锋 ;
杨庆亮 ;
龙如银 ;
程铄博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4) :1-8
[3]   中国制造业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素分析 [J].
刘清春 ;
孔令群 ;
安泽扬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S2) (S2) :14-18
[4]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北京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J].
吴振信 ;
石佳 ;
王书平 .
中国科技论坛, 2014, (02) :85-91
[6]   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的IPDA模型与实证研究 [J].
孙作人 ;
周德群 ;
周鹏 .
系统工程, 2013, 31 (08) :87-98
[7]   我国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及贡献度分析 [J].
郝珍珍 ;
李健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10) :1664-1673
[8]   低碳经济转型中省级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分析 [J].
齐绍洲 ;
付坤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66 (02) :85-92+129
[9]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J].
赵志耘 ;
杨朝峰 .
中国软科学, 2012, (06) :175-183
[10]   国际贸易对我国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基于SDA与LMDI结合的分解法 [J].
袁鹏 ;
程施 ;
刘海洋 .
经济评论, 2012, (01) :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