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一次线状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2
作者
王璐璐 [1 ]
孙建华 [2 ]
陈潇潇 [1 ]
钱昊钟 [1 ]
周彬 [1 ]
沈雨辰 [1 ]
查书瑶 [1 ]
机构
[1] 无锡市气象局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线状对流; 无层状云对流线(NS); 弓状回波(BE); 数值模拟;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15.06.005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模拟资料研究了发生在江淮流域梅雨期的2007年7月8日的一次无层状云(NS)线状对流系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NS对流线在热低压和冷高压之间的梅雨锋附近发展起来。之后,梅雨锋南侧低压向东南方移动,受到武当山的地形作用,北侧冷高压南移受到阻挡,高低压之间强迫减弱,系统在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减弱。WRF模式成功地模拟此次过程,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了NS线状对流线在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的结构特点。在系统的成熟阶段,前部是向后的入流引导的上升气流,气流在斜升过程中在中层遇到对流后部入流,一部分形成了对流区下层的下沉运动,另一部分上升气流则与中层及高层后向入流一起继续向对流层高层的系统前方运动。通过2009年6月3日弓状回波(BE型)对流内部结构的对比分析,揭示了NS的结构特征以及系统没有或较少产生层状云的原因可能是后部中层以上的后向入流的阻碍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766 / 781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31]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organiz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regions of tropical squall lines. Lafore J P,Moncrieff M W.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