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地区叠合盆地演化与潜山油气聚集

被引:26
作者
杨池银
张一伟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
[2] 石油大学(北京) 石油大学(北京
关键词
黄骅地区; 叠合盆地; 演化模式; 潜山; 油气聚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渤海湾盆地黄骅地区经历了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过程,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多种储盖组合,已在中生界及上、下古生界的残留盆地中找到类型各异的潜山油气藏。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型演化模式有利于形成新生古储潜山油气藏;印支—喜马拉雅期叠坳型演化模式有利于形成古生古储潜山油气藏;燕山—喜马拉雅期结构反转型演化模式有利于形成新生中储潜山油藏。受多期构造活动的影响,已发现的奥陶系潜山油气藏均有多期成藏的特点。图5表2参28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 [J].
漆家福 ;
杨池银 .
地球科学, 2003, (01) :54-60
[2]   华北北部中、上元古界生烃潜力及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 [J].
王杰 ;
陈践发 ;
王大锐 ;
张水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13-15
[3]   乌马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藏特点及成藏过程 [J].
付立新 ;
陈善勇 ;
王丹丽 ;
刘淑芝 ;
王昕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25-27
[4]   千米桥奥陶系潜山天然气气源对比 [J].
罗霞 ;
胡国艺 ;
张福东 ;
李剑 ;
蒋助生 ;
李志生 ;
张英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41-43+59
[5]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J].
吴李泉 ;
郑玉梅 ;
曹代勇 ;
魏迎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38-40
[6]   孔西潜山奥陶系原生油藏成藏时期探讨 [J].
程克明 ;
熊英 ;
张晓宝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16-20
[7]   黄骅坳陷千米桥古潜山构造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 [J].
卢鸿 ;
王铁冠 ;
王春江 ;
朱丹 ;
朱雷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4) :17-21+15
[8]   渤海湾盆地北部奥陶系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及勘探技术 [J].
吴永平 ;
杨池银 ;
王喜双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5) :1-4+21
[9]   千米桥潜山构造油气藏成藏分析 [J].
姜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 (03) :14-16+110
[10]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杜旭东 ;
漆家福 ;
陆克政 ;
付立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2) :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