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洞A”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9
作者
汤泽生
杜素琼
王祖秀
周整
徐作英
刘钰
机构
[1] 四川省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
关键词
雄性不育; 核基因; 子母; 败育; 花粉粒; 减数分裂; 成熟分裂; 兄妹系; 姊妹系; 陆地棉; 高原棉; 绒毡层; 细胞学; 生物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在棉花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研究中,Anishetty等(1974)对陆地棉中两个显性雄性不育(Ms4;Ms7)、两个双隐性核型雄性不育(ms5 ms6;Rhynes)和具有哈克尼西棉(G.harknessii)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Bowman,Weaver,Jr.和Waiker(1978)对陆地棉中另一个新的显性不育(MS10的细胞学进行了分析,为棉花的几种雄性不育类型提出了细胞学上的证据。在国内,棉花“洞庭1号A”(以下简称“洞A”)雄性不育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的,定名为msc1msc1。为了探讨“洞A”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变化,并为“洞A”的遗传分析和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上的资料,我们从1978年开始就“洞A”小孢子母细胞的发育、减数分裂、小孢子等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初步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棉花隐性核基因雄性不育在杂交种中的应用 [J].
黄观武 ;
张东铭 ;
李中泉 ;
黄荣先 ;
高定坤 ;
方国斌 ;
芶云高 ;
施尚泽 .
中国农业科学, 1981, (01) :5-11
[2]  
棉花形态学[M]. 科学出版社 , 李正理 著, 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