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被引:14
作者
杨联松
白一松
陈多璞
杨剑波
丁超尘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2] 安徽农业大学
[3]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合肥
[4] 安徽合肥
关键词
粳稻; 粒形; 遗传;
D O I
10.16267/j.cnki.1005-3956.2002.06.022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国内外 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 5 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 ,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 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 ,结果表明 ,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 ,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 ,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 ,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 粒形多为双亲之间 ,且F2 呈连续的正态分布 ,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0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早籼粒形的遗传和改良 [J].
石春海,申宗坦 .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01) :27-32
[2]   水稻粒形与优质米育种 [J].
石春海 .
中国农学通报, 1994, (01) :41-45
[3]   水稻粒重的超亲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J].
熊振民 ;
孔繁林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2, (01) :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