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我国沙尘暴的气候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19
作者:

李栋梁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不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3] 不详
来源: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沙尘暴;
气候成因;
太阳黑子;
高原加热场;
趋势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5.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EOF和环流合成统计方法,分析了我国北方近40年来沙尘暴日数变化的时空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太阳活动加强,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加强,欧亚西风急流轴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强度加强,蒙古气旋减弱,西北西部的沙尘源区降水增加,是中国北方沙尘暴减少的主要原因.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太阳活动进入新一轮的减弱期,引起气候变暖趋势减弱,气温逐渐降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蒙古气旋逐渐加强.预计未来中国北方沙尘暴将在波动中逐渐增加,进入新一轮的相对活跃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J]. 高原气象, 2006, (06) : 975 - 982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重点实验室
- [2]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新进展[J]. 中国沙漠, 2006, (04) : 507 - 516王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陈广庭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赵哈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治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乃昂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3] 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1) : 83 - 92钱正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蔡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刘景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柳中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4] 额济纳绿洲沙尘暴沉积的物质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5) : 549 - 553温小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森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欧先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 [5] 塔克拉玛干沙尘活动对下游大气PM10浓度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05) : 17 - 21刘晓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田良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6] 中国沙尘暴的下降趋势与气候变迁的对比[J]. 中国环境科学, 2003, (04) : 6 - 8刘国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汉城大学地球环境学院郝丽珍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汉城大学地球环境学院
- [7] 中国北方年沙尘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对春季高原地面感热的响应[J]. 高原气象, 2003, (04) : 337 - 345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钟海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魏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吕兰芝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8]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 冰川冻土, 2003, (02) : 135 - 142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蔡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冯建英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杨青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袁玉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安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9]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 第四纪研究, 2003, (02) : 152 - 164施雅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栋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张国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2000年春季沙尘暴动力学特征[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 327 - 334周秀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颜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翁永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王建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