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松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77
作者
吴刚
冯宗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物量; 年净生产量; 油松;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254.0 [];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本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用植物生态学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中国油松林群落的特征,按不同气候分区探讨了油松林群落的生物量,年净生产量及其在不同层次上的分布,比较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油松林年干物质累积速率(NP/B)。结果表明:30a左右生的已郁闭的油松林群落生物量为暖温带东部湿润区(C)(151.13t/hm ̄2)>亚热带湿润区(D)(145.593t/hm ̄2)>暖温带南部湿润半湿润区(B)(113.937t/hm ̄2)>暖温带北部半湿润区(A)(73.86t/hm ̄2);年净生产量为C区(16.91t/hm ̄2.a)>B区(11.4t/hm ̄2.3)>D区(11.34t/hm ̄2·a)>A区(4.17t/hm ̄2·3);NP/B值为>C区(0.12)>B区(0.10)>D区(0.078)>A区(0.06)。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C区(117.39t/hm ̄2)>B区(104.44t/hm ̄2)>D区(93.98t/hm ̄2)>A区(71.77t/hm ̄2);年净生产量C区(11.93t/hm ̄2·a)>B区(8.62t/hm ̄2·a)>D区(5.01t/hm ̄2·a)>A区(4.17t/hm ̄2·a);NP/B值为C
引用
收藏
页码:415 / 4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巴山松和油松地理分界和分类关系的数值分析 [J].
李长喜 ;
徐化成 .
林业科学, 1989, (01) :14-21
[2]   秦岭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产量 [J].
肖瑜 .
陕西林业科技, 1989, (01) :14-18
[3]   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Ⅰ.营养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J].
沈国舫 ;
董世仁 ;
聂道平 .
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5, (04) :1-14
[4]   北京西山(卧佛寺附近)人工油松林群落学特性及生物量的研究 [J].
陈灵芝 ;
任继凯 ;
鲍显诚 ;
陈清朗 ;
胡肄慧 ;
缪有贵 ;
李扬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4, (03) :173-181
[5]   一块油松人工林夏日的净光合速率 [J].
马钦彦 .
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4, (01) :40-47
[6]   杉木幼林群落生产量的研究 [J].
冯宗炜 ;
陈楚莹 .
生态学报, 1983, (02) :119-130
[7]   油松天然林的地理分布和种源区的划分 [J].
徐化成 ;
孙肇凤 ;
郭广荣 ;
冯林 .
林业科学, 1981, (03) :258-270
[8]  
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研究(Ⅰ)——山西太岳油松林的生产力初报[J]. 董世仁,关玉秀.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0(00)
[9]  
油松[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徐化成主编, 1993
[10]  
森林生态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东北林学院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