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流派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14
作者
高岩辉 [1 ]
刘科伟 [1 ]
张晓露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 流派; 地理学;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08.05.011
中图分类号
F240 [劳动经济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简单回顾了关于劳动力转移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除综合性的分析外,将劳动力迁移理论归纳为四类分析框架,即二元结构转换理论,以个人决策、成本-收益为主的分析理论,受家庭、社会结构影响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环境与移民相关分析学派。对人文地理学对劳动力问题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国内人文地理学在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与现有的成熟理论相比,当前国内地理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存在框架和核心的缺失,偏重于刻画人口/劳动力流动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外来人口对城市空间和城市经济的影响,关注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对劳动力转移的条件、过程的研究不够。对地理学调整改变视角,发挥学科优势,参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提出了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我国农民工进城务工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J].
程名望 ;
史清华 ;
赵永柯 .
经济地理, 2007, (01) :126-130
[2]   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与农民工短缺 [J].
周树平 .
人口与经济, 2006, (S1) :15-18
[3]   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J].
孙峰华 ;
李世泰 ;
杨爱荣 ;
黄丽萍 .
经济地理, 2006, (06) :974-977+987
[4]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J].
鲁奇 ;
王国霞 ;
杨春悦 ;
曾磊 .
地理研究, 2006, (05) :765-774+949
[5]   北京流动人口特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区域差异 [J].
鲁奇 ;
吴佩林 ;
鲁礼新 ;
王国霞 .
地理学报, 2005, (05) :851-862
[6]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 [J].
徐育才 .
经济地理, 2005, (01) :56-59
[7]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J].
丁金宏 ;
刘振宇 ;
程丹明 ;
刘瑾 ;
邹建平 .
地理学报, 2005, (01) :106-114
[8]   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 [J].
张文新 ;
朱良 .
人文地理, 2004, (02) :88-92
[9]   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 [J].
冯健 ;
周一星 .
地理学报, 2003, (06) :903-916
[10]   人口变动的空间分异及其规划学意义——以哈尔滨、伊春为例 [J].
修春亮 ;
王新越 .
经济地理, 2003, (05) :66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