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速兼从宽”:认罪案件非羁押化研究

被引:18
作者
闫召华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
关键词
认罪案件; 未决羁押; 非羁押化; 理论根据; 现实基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认罪不仅会直接降低羁押的必要性,其非羁押化也符合社会交换理论,体现司法宽容精神,并能够在整体上提高诉讼经济。然而在我国,认罪与否并非适用未决羁押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相当一部分认罪的被追诉人也需要在羁押中等待起诉和判决,这显然有悖于"从速兼从宽"的认罪案件诉讼程序改革的基本精神。当前,推进认罪案件的非羁押化既有现实条件,又有法律支撑和政策依据,但在社会认同、诉讼模式、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尚面临一些障碍。因此,应在明确改革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认罪审查机制、非羁押化实现程序、审前释放风险控制机制和诉讼效率保障机制,使认罪案件非羁押化真正融入我国的诉讼理念和诉讼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前后刑事拘留适用的基本情况、变化及完善——基于东、中、西部三个基层法院判决样本的实证研究 [J].
孙长永 ;
武小琳 .
甘肃社会科学, 2015, (01) :166-170+183
[2]   对非羁押诉讼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J].
蒋剑华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 (05) :54-56
[3]   法律中的二八定理——基于被告人认罪案件审理的定量分析 [J].
李本森 .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3) :85-105+205
[5]   试论量刑与量刑程序涉及的关系 [J].
顾永忠 .
人民检察, 2009, (15) :6-12
[7]   破解“羁押率”之惑 [J].
张彬 .
人民公安, 2007, (18) :17-18
[8]  
批捕环节如何引导公安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对郑州市检察机关建立和完善“非羁押诉讼”机制的思考[A]. 杨祖伟.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10
[9]  
河南实行轻刑案件非羁押诉讼[N]. 秦刚,吕峰.检察日报. 2011 (001)
[10]  
刑事司法论丛[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孙长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