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草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13
作者
霍云谦
葛淑俊
孟义江
刘桂茹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
[3]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保定
[4] 保定
关键词
甘草; 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快速繁殖; 毛状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7.71 [];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概述了国内在甘草植株再生、快速繁殖和毛状根培养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甘草组织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S,诱导培养基主要附加激素为2,4-D、6-BA和NAA,其中6-BA(0.2 ̄1.0mg/L)必不可少;分化培养基以MS无机元素和B5的有机成分为基本培养基,并附加ZT、BA、KT,三者可单独使用或配合NAA使用;生根培养基主要是添加NAA(0.05 ̄0.01mg/L)。能分化成苗的外植体仅有下胚轴,而且分化率极低,仅为3% ̄6%。快速繁殖方法有腋芽丛状茎生根成苗和带叶茎段直接生根成苗两种,其中带2叶茎段成苗繁殖系数最高,达到98%。发根农杆菌ATCC15834感染甘草下胚轴诱导产生毛状根效果最好,诱导率高达30%。毛状根的最佳培养条件是:50mg/LKNO3,100mg/LCaCl2·2H2O,0 ̄225mg/LKH2PO4,640mg/LMgSO4·7H2O,微量元素及有机物质采用B5水平,32.5g/L蔗糖,转速100r/min,pH6.2左右,通过毛状根的培养可获得原植物中含有的或者不含有的化合物。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66+78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甘草的利用价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J].
王照兰 ;
杜建材 ;
于林清 ;
巴达拉呼 ;
史智 .
中国草地, 2002, (01) :74-77
[2]   甘草毛状根培养系统的建立及化学成分分析 [J].
C ;
向德军 ;
丁家宜 ;
刘涤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 (01) :7-10
[3]   胀果甘草愈伤组织培养及甘草酸含量分析 [J].
梁玉玲 ;
管延英 ;
阳丽 ;
王淑敏 .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365-368
[4]   甘草的组织培养 [J].
裴雁曦,郝建平 .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9, (03) :19+28-19+28
[5]   甘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
于林清 ;
何茂泰 ;
王照兰 ;
许占友 ;
斯日古楞 .
中国草地, 1999, (01) :13-15+19
[6]   青嵩等六种药用植物发状根的研究 [J].
黄炼栋,胡之璧,章国瑛,吴耀平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 (08) :41-42
[7]   发根土壤杆菌体外转化甘草子叶及下胚轴 [J].
陈士云 ;
侯嵩生 ;
桂耀林 ;
徐廷玉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1, (04) :301-305+405
[8]   甘草的组织培养 [J].
芮和恺 ;
忻晓君 ;
顾慧芬 ;
余光辉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6, (04) :54-54
[9]   中药甘草的快速繁殖 [J].
李长潇 ;
郑铁松 ;
郭海涛 ;
马秀琴 .
植物学通报, 1986, (Z1)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