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

被引:37
作者
杨鹏 [1 ]
史丹梦 [2 ]
机构
[1]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2] 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科学传播; 新媒体; 微博; 谣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206.2 [传播媒介];
学科分类号
050302 ;
摘要
本文以新浪微博中的"谣言粉碎机"为案例,对微博空间科学传播的传播者主体、传受关系、内容形态、传播方式以及符号特征进行分析,尝试研究微博内容碎片化、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为科学传播带来的变化。作者发现,在微博这一空间里,"谣言粉碎机"的"平民化"主体形象具有比权威科学传播者更为突出的优势,与普通用户的传受关系可灵活转换,用户之间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平台;同时,"谣言粉碎机"提供的信息内容贴近生活,符号样式体现了网络语言特色,更易得到用户认可。但微博的科学传播也面临困境:内容碎片化、传播迅捷等特点难以提供充分的理性思考余地,篇幅的不足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微博成为伪科学信息的集散地皆与此有关。如何在新媒体空间进行科学传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理解媒介.[M].(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
[2]   虚拟社会的秩序与管理——从微博谣言说起 [J].
胡献忠 .
中国青年研究, 2011, (10) :25-28+112
[3]   微博客的新闻传播特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J].
吕辛福 .
今传媒, 2010, (08) :71-72
[4]   网络化科学传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J].
杨超 ;
汪凌勇 .
图书馆学研究 , 2010, (09) :66-70
[5]   浅析微博的传播形态 [J].
张力 .
青年记者, 2010, (12) :80-81
[6]   科技传播中的伪科学现象分析 [J].
吕媛媛 ;
胡光 .
文化学刊, 2010, (02) :140-144
[7]   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 [J].
张婷 .
科普研究, 2010, 5 (01) :17-27+47
[8]   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解读 [J].
覃晓燕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0, 27 (01) :97-100
[9]   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对科学传播实践的启示 [J].
黄时进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25 (08) :76-80
[10]   草根与权威——析网络传播中话语权变更 [J].
王慧敏 .
东南传播, 2008, (07)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