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和夏玉米两熟制种植区的划分研究

被引:12
作者
何守法
董中东
詹克慧
崔党群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 种植区; 聚类; 两熟制; 小麦; 玉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科学划分河南省适宜小麦和夏玉米两熟种植的不同生态区,利用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气候和土壤肥力资料及历年小麦和夏玉米平均产量等46个指标,提取出7个主成分,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区。结果表明,26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可分为六大区:第Ⅰ区包括12个样本县(市),覆盖了河南省豫北和豫东的大部分地区和豫中的部分地区,可分为4个亚区;第Ⅱ区包括9个样本县(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第Ⅲ区包括偃师和济源两个样本市;Ⅰ-1、Ⅰ-2、Ⅰ-3亚区和Ⅱ、Ⅲ区都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适宜种植区,Ⅰ-4亚区是小麦和夏玉米两熟次适宜种植区。第Ⅳ区仅包括温县,该区位于太行山的山前平原,热量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是河南省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的最适宜区。第Ⅴ区仅包括卢氏,这里位于河南省最西部的伏牛山脉,山峦起伏,海拔较高,土壤耕层浅,小麦夏玉米产量均低,夏季不宜种植玉米,但可种植谷子、红薯等耐旱耐瘠作物,为麦谷(薯)两熟适宜区。第Ⅵ区仅包括信阳,这里水热资源充足但光照不足,夏秋季宜种植水稻,为稻麦两熟适宜区。最后讨论了不同种植区小麦和夏玉米两熟制的种植模式和生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115 / 112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作物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J].
王飞 ;
邢世和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05) :37-40
[2]   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品种沉降值的测定及优质区划研究 [J].
高欣 ;
李学军 ;
张莉 ;
蒲剑锋 ;
吴晓文 ;
吕小宁 .
西北农业学报, 2005, (04) :44-47
[3]   河南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变异及其聚类分析 [J].
王晨阳 ;
郭天财 ;
朱云集 ;
马冬云 ;
阎耀礼 ;
宋家永 ;
王化岑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4) :317-321+325
[4]   中国小麦遥感估产区划研究 [J].
千怀遂 .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02) :2-9
[5]   河南省山茱萸的生态分布与区划 [J].
杨得坡 ;
张铭哲 ;
何汝保 .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1, (04) :35-36
[6]   湖北主要粮食作物生态适宜种植区限研究 [J].
曾菊新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01) :99-108
[7]   中国农业气候区划 [J].
李世奎 .
自然资源学报, 1987, (01) :71-83
[8]   河南省种植制度气候分析及区划 [J].
朱自玺 ;
艾敬贤 ;
周月玲 ;
李冰 .
耕作与栽培, 1986, (Z1) :76-81
[9]   河南省农业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J].
林富瑞 .
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3, (04) :44-54
[10]  
河南土壤[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河南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编著,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