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机制

被引:63
作者
任荣彩
刘屹岷
吴国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副高短期变异; 作用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2 [中小尺度天气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年7月二度梅期间南亚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异的过程和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结果发现,梅雨间歇期副高单体异常向西、向北发展期间,高层南亚高压曾离开高原上空东移(伸)至120°E以东;南亚高压返回高原上空时,中层副热带高压减弱南落,两者有相向然后相背移动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这两个高压系统密切关联的原因又发现,南亚高压通过两种作用机制影响中层副高的短期变异:南亚高压在东移过程中,高空负涡度平流动力强迫的下沉运动在中层副高区域产生辐散,从动力上影响副高内的负涡度发展;另一方面,强烈下沉运动伴随的绝热加热效应又有利于纬向温度梯度维持,有利于南北风发展,从热力上间接影响西太副高的发展。最后,利用R42L9/LASG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通过改变高空南亚高压东移产生的负涡度效应,发现中层副热带高压区确有强迫产生的动力辐散和绝热加热出现,并对应副高的异常加强,成功地验证了诊断所揭示的1998年夏季副高短期变异过程的两种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97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高纬环流对1998年7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变化的影响机制 [J].
任荣彩 ;
刘屹岷 ;
吴国雄 .
大气科学, 2004, (04) :571-578+641
[2]   1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短期结构特征及形成机制 [J].
任荣彩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3, (02) :180-195
[3]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4) :433-446
[4]   LASG全球海洋-大气-陆面系统模式(GOALS/LASG)及其模拟研究 [J].
吴国雄 ;
张学洪 ;
刘辉 ;
俞永强 ;
金向泽 ;
郭裕福 ;
孙菽芬 ;
李伟平 ;
王标 ;
石广玉 .
应用气象学报, 1997, (S1) :16-29
[5]   夏季100毫巴青藏高压与我国东部旱涝关系的天气气候研究 [J].
罗四维 ;
钱正安 ;
王谦谦 .
高原气象, 1982, (02) :1-10
[6]   东亚和太平洋上空平均垂直环流——(一)夏季 [J].
叶笃正 ;
杨广基 ;
王兴东 .
大气科学, 1979, (01) :1-11
[7]   青藏高压移动的模拟试验及其在夏季形势预报中的应用 [J].
张可苏 ;
陈章昭 ;
周明煜 ;
李国庆 ;
宋正山 ;
王桂芳 ;
杨广基 ;
叶笃正 ;
张捷迁 .
中国科学, 1977, (04) :360-368+379
[8]   夏季亚洲南部100毫巴流型的变化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退的关系 [J].
陶诗言 ;
朱福康 .
气象学报, 1964, (04) :385-396
[9]  
The performance of atmospheric component model R42L9 of GOALS/LASG[J] . Wu Tongwen,Liu Ping,Wang Zaizhi,Liu Yimin,Yu Rucong,Wu Guoxio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