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55
作者
仝德 [1 ]
冯长春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城中村; 理论体系;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09.06.009
中图分类号
C912.82 [农村社会学];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从国内和国外两条线回顾城中村相关研究进展。在国内研究综述方面,分别从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城中村形成机制、城中村改造及发展建议三个方面概括各阶段学术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外研究综述方面,按照自助型居住区研究、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研究、及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三个主题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回顾现有研究成果,指出基于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城中村研究,在理论支撑方面需建立明确和多样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内容方面应选择更深层次的议题,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加强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5 条
[1]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 [J].
蓝宇蕴 .
学术研究, 2008, (03) :90-95
[2]   基于博士生培养视角看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以中山大学为例 [J].
保继刚 ;
朱竑 .
世界地理研究, 2007, (04) :36-40
[3]   我国城中村现象的经济理性的分析 [J].
马航 .
城市规划, 2007, (12) :37-40
[4]   我国“类贫民窟”的形成逻辑——关于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 [J].
蓝宇蕴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5) :147-153
[5]   封闭与开放:城中村空间解析——以广州市车陂村为例 [J].
黎云 ;
陈洋 ;
李郇 .
城市问题, 2007, (07) :63-70
[6]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模式与机制 [J].
冯健 ;
刘玉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4) :93-106
[7]   城市低收入住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的分析 [J].
郑文升 ;
金玉霞 ;
王晓芳 ;
丁四保 .
城市规划, 2007, (05) :52-56+61
[8]   “城中村”非正规部门形成发展机制——以深圳市蔡屋围为例 [J].
尹晓颖 ;
薛德升 ;
闫小培 .
经济地理, 2006, (06) :969-973
[9]   “城中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
喻燕 ;
胡高原 .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05) :52-56
[10]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城中村”城市化问题 [J].
杨爽 ;
周晓唯 .
经济师, 2006, (10)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