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夏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12
作者
张霏燕 [1 ,2 ,3 ]
徐海明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临安市气象局
关键词
极端低温; 海温异常; 东北冷涡; 乌拉尔山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58—2007年全球海温、位势高度月平均资料和中国东北地区64个测站的夏季地面气温等资料,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近50a来中国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在年际变化的时间尺度上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2)东北夏季极端低温频数与乌拉尔山高压,东亚大槽,阿留申低压,东北冷涡密切相关;(3)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存在遥相关关系。在1990s初期以前,在E1 Nino发生年或翌年基本都对应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年,但1990s初期开始,El Nino发生年与东北地区夏季极端低温的对应关系遭到破坏;(4)东北夏季极端低温事件频数的年际变化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会影响东北地区上空的环流,致使东北夏季极端低温异常。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我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J].
黄丹青 ;
钱永甫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3) :112-116
[2]   1957-2000年东北地区春季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J].
王冀 ;
江志红 ;
张海东 ;
娄德君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1) :41-45
[3]   东北冷涡的“气候效应”及其对梅雨的影响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江志红 ;
苗春生 ;
韩桂荣 .
科学通报, 2006, (23) :2803-2809
[4]   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 [J].
何金海 ;
吴志伟 ;
祁莉 ;
姜爱军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1) :1-5
[5]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Ⅰ):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J].
丁一汇 ;
任国玉 ;
石广玉 ;
宫鹏 ;
郑循华 ;
翟盘茂 ;
张德二 ;
赵宗慈 ;
王绍武 ;
王会军 ;
罗勇 ;
陈德亮 ;
高学杰 ;
戴晓苏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01) :3-8+50
[6]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J].
秦大河 .
科技导报, 2004, (07) :4-7
[7]   东北亚冷夏的年代际变化 [J].
陈莉 ;
朱锦红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4, (02) :241-253+324
[8]   中国北方年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增暖的联系 [J].
马柱国 ;
符淙斌 ;
任小波 ;
杨赤 .
地理学报, 2003, (S1) :11-20
[9]   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 [J].
翟盘茂 ;
潘晓华 .
地理学报, 2003, (S1) :1-10
[10]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J].
任福民 ;
翟盘茂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