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夏季东亚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

被引:17
作者
赵勇 [1 ,2 ]
钱永甫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2]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地区; 温度梯度; 空间热力差异; 夏季东亚环流; 江淮流域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和中国160个站降水资料,以及由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西太平洋副高脊线指数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平均地表温度季节转换(3—6月)的空间特征,结合均方差分析,确定高原主体(28°—38°N,75°—100°E)、高原东部以北区域(38°—48°N,90°—105°E)和高原西部以北区域(38°—45°N,75°—90°E)为关键区,分析了1951—2002年5月不同关键区地表温度的空间变化与夏季东亚季风环流和江淮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这3个区域地表温度异常均对夏季东亚850hPa环流有显著的影响。5月高原和其以北区域地表温度异常存在较大尺度的热力对比,由此,将高原主体和其以北区域的温度异常之差定义为一个指数,反映这种热力差异。相关分析发现:当5月这一热力差异增大(减小)时,夏季东亚中高纬的中高层(500—200hPa平均)西风加强(减弱),且西风中心轴线位置南移(北抬);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偏北),致使夏季东亚季风环流偏弱(偏强),江淮流域降水增多(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397 / 40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施能编著;.气象出版社.2002,
[2]  
行星大气中地形效应的数值研究.[M].钱永甫等著;.科学出版社.1988,
[3]   4~6月青藏高原热状况与盛夏东亚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异常 [J].
段安民 ;
刘屹岷 ;
吴国雄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997-1004
[4]   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J].
韦志刚 ;
黄荣辉 ;
董文杰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3, (02) :157-170
[5]   关于东亚夏季风指数的比较 [J].
高辉 ;
张芳华 .
热带气象学报, 2003, (01) :79-86
[6]   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变化及其对初夏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J].
董敏 ;
朱文妹 ;
徐祥德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4) :458-468
[7]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与亚洲地表温度之关系 [J].
陈月娟 ;
张弘 ;
周任君 ;
武海峰 .
大气科学, 2001, (04) :515-522
[8]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关系的相关分析及数值试验 [J].
葛旭阳 ;
陶立英 ;
朱永 ;
李砚华 .
应用气象学报, 2001, (02) :159-166
[9]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J].
赵平 ;
陈隆勋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4) :327-332
[10]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J].
张庆云 ;
陶诗言 .
气象学报, 1999, (05) :539-548